科研与人文社科的挂钩日益密切,国家研究基金会主席王瑞杰指出,基金会以往一般聚焦科研项目,但他正在探讨是否有空间为与科研相关的人文社科研究拨款。
华文媒体集团旗下的焦点出版本月推出全新学术出版系列“思想南洋”,由本地历史学者李元瑾博士撰写的首发丛书《李元瑾文集》,星期天(11月16日)举行发布暨座谈会。也是我国前副总理的王瑞杰是讲座嘉宾之一,他在问答环节中,强调人文与社会科学对我国长远发展的价值,这包括建立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与共同价值观。
王瑞杰指出,建立价值观,对新加坡继续保持成功,维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在科研方面,王瑞杰透露他目前在准备国家研究基金会2026年至2030年的五年计划,包括制定拨款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思考人文与社会科学和科学研究之间交织的关系。
他在会后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以医疗服务为例解释,像孤独与社会隔绝,就能对健康造成重大影响,这个议题横跨医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文化也同样可能影响行为科学。
王瑞杰说:“在科研领域,现在很多方面其实和人文与社科的挂钩越来越近,所以怎么样更好地拨款来资助这些项目非常重要。”
王昌伟:本地文科研究难跳脱西方学术框架
其他与谈嘉宾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王赓武、哈佛大学爱德华·亨德森讲座教授王德威,以及国大中文系系主任王昌伟教授。政府对本地大学文科的拨款,是会上讨论的议题之一。
王昌伟发言时,阐述了文科在资金和招生方面的挑战。他指出,全球不论美国或中国,近年来都出现大学缩减文科经费的现象。在这个大环境下,新加坡长期以来还有着“重理、重商、轻文”的既定观念,文科收生人数逐年减少。
他指出,教育部对大学的拨款很多时候是按照学生人数分配,在学生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拨款也会相应减少,这逐渐变成一种恶性循环。为维持运作,本地不少大学的应对方式是面向中国市场,而中国方面高度重视大学的排行。
为了追求国际排行,大学必须追求在由欧美主导的顶级期刊中发表文章,这进而导致本地的文科研究难以跳脱西方的学术框架。
王昌伟说:“这促成了一种怪圈,使得我们在研究在地文化和文学的时候,很难冲破那样的思考方式,去提出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新视野和诠释方式。我们一般会说不破不立,或者大破大立,但我目前非常困惑的是,到底要从哪里破起?”
参与讲座的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在谈到文科的发展时说,面对当前的中美博弈,大家现在都是拼科技,但再过20年,当人类整体达到很高的水平后,最终的关键将是人的不同。“如果我们现在不投入在人的身上,最后出来的结果会是怎么样?”
她以南洋研究为例说:“至少尽我们现在有的资源,把它做得好一点,不要只看20年后南洋会更重要或者不重要,而是现在至少把东西给做出来。”
她坦言这将是个艰难的工作,但该做的事“就是要做”。
《李元瑾文集》现已在各大书局出售,公众也可上华文媒体集团旗下集品店ZShop网站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