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举着“让碳排放者付出代价”“我们是气候捍卫者”等标语,一边高喊口号,一行人在巴西贝伦的街道上示威,声势浩大。

星期六早上,数千名民众与原住民走上贝伦街头示威,他们一路高喊环保口号,游行到COP30会场附近。示威活动持续三个多小时。(蔡玮谦摄)
星期六早上,数千名民众与原住民走上贝伦街头示威,他们一路高喊环保口号,游行到COP30会场附近。示威活动持续三个多小时。(蔡玮谦摄)

贝伦时间星期六(11月15日)早上,通往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30)会场的车道暂时关闭,数千名环保运动人士和原住民根据指定路线游行超过三小时,最终抵达COP30会场附近。

与会者前一天接到电邮提醒,建议他们提前抵达会场,以免受示威影响。

COP30召开首周,已接连出现四场示威活动,包括星期二(11日)示威者与会场保安的冲突、星期三(12日)的5000人海上集会,以及星期五(14日)原住民短暂阻挡大会蓝区入口。

对常出席国际峰会的人来说,这样的场面或许并不陌生,但在过去三届均禁止示威活动的大会之后,今年的抗议集会尤为显眼,也迅速成了COP30场内的热门话题。

延伸阅读

COP29侧记:气候协商不该只是逢场作戏
COP29侧记:气候协商不该只是逢场作戏
国际法院裁决已阐明气候责任 专家促COP30淘汰化石燃料
国际法院裁决已阐明气候责任 专家促COP30淘汰化石燃料

随着各国领导人陆续抵达贝伦,外界也在关注示威者会否将行动升级。

第一场示威活动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斯蒂尔,致函COP30主席多拉戈和巴西参谋长办公室部长科斯塔,批评COP30保安出现疏漏,要求尽快制定加强会场安全的措施。

COP30大会场外部署更多保安与警车看守。(蔡玮谦摄)
COP30大会场外部署更多保安与警车看守。(蔡玮谦摄)

场内闷热成为另一“共同话题”

除了保安,场内“太热了”也是与会者近一周最常谈起的问题。

各国展馆虽装有冷气机并都开着,但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凉意,加上空气不流通,场内显得格外闷热。我国气候行动大使孟文能在新加坡馆开幕致辞时甚至先向观众“请示一下”,脱下外套才继续讲话。

贝伦的气候与新加坡相近,但日照更强、体感温度更高。星期五的记者会上,有记者直接问起“冷气去哪儿了”,多拉戈对此笑说:“但大家应该同意今天比昨天凉快一点吧?”

远道而来的与会者抱怨酷热,但对超过130万名贝伦居民来说,这只是日常。最新研究显示,未来的天气料更热,到2030年代初,全球气温升幅将超出人类设定的1.5摄氏度控制目标

大会第一周,贝伦气温介于23至34摄氏度,第二周气温相近。示威者在炎热天气中游行,不时补充水分,以防中暑。(蔡玮谦摄)
大会第一周,贝伦气温介于23至34摄氏度,第二周气温相近。示威者在炎热天气中游行,不时补充水分,以防中暑。(蔡玮谦摄)

科学已表明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因高温而丧命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但就在各种迹象都显示气候威胁越来越严重的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决定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此外,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美国政府代表首次缺席大会,并在化石燃料开发上坚持既有立场,使全球气候行动承压。

COP30要达成的结果模糊 

在《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的时间点上,COP30被寄予推动突破的期望。

然而,本届大会涉及议题甚广,从“贝伦卫生行动计划”到《气候变化信息诚信宣言》,内容多元却显得分散,主席国真正要达成的重点并不明确。本应在会上敲定的气候适应指标清单,至今也仍不明朗。

巴西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席尔瓦(Marina Silva,红衣)参与星期六的示威活动。她说,游行是集结力量的体现,本届气候大会必须制定蓝图,推动必须完成的事项,包括淘汰森林砍伐活动,以及化石燃料的使用。(蔡玮谦摄)
巴西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席尔瓦(Marina Silva,红衣)参与星期六的示威活动。她说,游行是集结力量的体现,本届气候大会必须制定蓝图,推动必须完成的事项,包括淘汰森林砍伐活动,以及化石燃料的使用。(蔡玮谦摄)

针对大会如何定义“成功”,多拉戈回应,气候变化涉及多方面,希望本届会议能让不同利益相关者得到答案。他补充:“你们(指媒体)觉得气候大会取得成功,比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更重要。”

在国际秩序重组、多边主义受质疑之际,COP30能否顺利收官,也成为检验国际合作的重要指标。但无论各国态度如何,新加坡都会以实际行动继续推动气候多边合作。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一(17日)起参与COP30相关会议与活动,并在高级别会议上发表国家声明。她指出,气候变化的速度已超越各国共同应对的速度,地缘政治紧张和经济波动也在加剧。

她强调,新加坡会坚守承诺,继续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同推进全球气候目标。

随着COP30正式进入政治协商阶段,大会能否按计划于星期五(21日)闭幕,或如主席国所说“最多延后10分钟”完成所有谈判,并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实质成果,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