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大的生存挑战,是在去全球化、区域化等趋势下,能否找到一套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模式;而这一模式又能否成功,取决于国人是否还保持过去推动国家起飞的干劲与纪律,而不陷入自满与“理所当然”的心态。
我国巡回大使陈庆珠星期一(11月17日)在新书《重新定义新加坡》((Re)Defining Singapore)的推介式上参加对话会,并发表以上观点。共有26人为这本书撰稿,其中包括陈庆珠。
她在对话会上说,真正的国家生存威胁,是足以改变国家身份、颠覆社会结构,甚至让国家不复存在的“清晰而现实的危险”。她举例,韩国面对来自朝鲜的威胁;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东欧国家的威胁则是俄罗斯。
她指出,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处境“相对幸运”。尽管1965年独立之初与邻国关系紧张,但在当时区域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亚细安的成立,成功使新马印三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针对外界把中国视为区域安全威胁的说法,陈庆珠并不认同。她引述国务资政李显龙10月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对话会上的观点说,区域国家并不把中国当成对手。
“本区域与中国确实存在分歧,例如贸易失衡和南中国海议题,但我们也与许多国家有贸易和领土争端,不会因此上升到安全威胁的层次。中国与区域国家的关系远不止南中国海,还有更多层面的利益交织。”
她认为,新加坡更根本的生存考验,是在全球加速变化下,能否找到“适应时代的新经济模式”。过去60年,新加坡乘着全球化的浪潮迅速发展,如鱼得水;如今面对去全球化、区域化甚至阵营化的趋势,国家须寻找新增长路径。
不过,陈庆珠强调,关键仍在人民,因为国人是新加坡的唯一资源。她担忧,随着社会日益富裕,一些国人逐渐自满,把许多成果视为理所当然,与过去推动国家发展的干劲、能量和纪律渐行渐远。
她说:“我希望新加坡人能保持这股动力,让国家在新的经济模式中继续向前。”
邀请国家发展关键领域代表性人物撰文 周崇庆约瑟林在列
尚达曼总统星期一在国家美术馆为新书主持推介。《重新定义新加坡》汇集26篇文章,由外交官、公务员、艺术家、记者与普通公民撰写,从个人经历与专业观察出发,探讨新加坡身份的内涵及国家未来的可能方向。
这本书由两名新加坡人——石慧欣和梁嘉欣发起,在资深媒体人云少安(原名云大篪)的策划下完成。
梁嘉欣受访时说,她和石慧欣筹备一年多,起因是在海外工作时,常被外国友人问起新加坡成功的秘诀。她指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无法用一句话概括,于是决定把促成成功的关键因素,系统化地整理出来。
团队在筹划阶段先拟定大纲,挑选对新加坡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领域,再邀请相关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撰文。例如,资深外交官陈庆珠、比拉哈里和马凯硕等撰写外交篇章、40多岁重返校园的艺人周崇庆分享终身学习经历、我国首枚奥运金牌得主约瑟林则探讨新加坡体育的未来方向。
谈及希望读者从书中获得什么,梁嘉欣说:“历史是透过故事被理解的。我们希望读者能从这些故事提炼观点,了解新加坡从哪里来,并思考这些经验在未来是否仍然适用,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