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泰国在碳信用合作取得进展,两国发布符合《巴黎协定》第六条标准的碳信用适用核算法清单,并预料在明年第一季征求项目提案。
我国已同10个国家个别签署具法律约束力的碳信用合作执行协定,当中泰国是首个与我国签署执行协定的亚细安国家。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在巴西贝伦时间星期一(11月17日)下午,参与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30)新加坡馆举行的碳市场社交活动。
她致辞时从五方面勾勒我国对碳市场发展的愿景,包括通过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碳市场的影响规模。
傅海燕说,碳市场可以把资金引导至能高效减排的项目,除了减排还能保护环境,并提升社区。但她指出,没有国家可以单凭一己之力发展碳市场,必须推进合作。
她说,我国签署了10个执行协定,建立互联互通的国际市场。“但签署协定只是开始,真正的进展是当合作从签署过渡到执行。”
傅海燕宣布,我国与泰国已联合制定碳信用的适用核算法清单,并争取在2026年第一季征求项目。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明年初也会率领商务代表团访问泰国。
发展碳市场须不断学习与改进
碳市场虽被视为重要的脱碳杠杆,但相关发展仍处初期阶段。傅海燕指出,发展碳市场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改进。“若准备就绪就应率领行动,展示碳市场的潜力,并持续完善,为其他人铺平道路。”
我国9月宣布将以7600万元,从加纳、巴拉圭和秘鲁的四个基于自然的碳信用项目,预购超过200万个碳信用。傅海燕说,发出需求信号对尚未成熟的市场至关重要,预购碳信用有助刺激早期需求并提振市场信心。
当更多国家参与碳市场,发展更多项目,资金才能流动到更多国家。但傅海燕指出,统一碳信用的质量不容忽视。
国家环境局11月初宣布,委托三家公司BeZero Carbon、Calyx Global和Sylvera组成碳评级小组,为碳信用项目和碳信用的生成方法提供独立评估。
傅海燕说,评级将帮助买家了解碳信用在可靠度和交付上的风险,尽管尚处起步阶段,但有望提供一致且容易理解的碳信用衡量指标,从而帮买家对比不同项目,增强市场信心。
“这也有助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巩固新加坡作为值得信赖的碳交易中心的地位。”
协调和简化标准成关键
由于现有监管碳市场的标准繁多,傅海燕指出,协调并简化标准是确保市场可以运作的关键。
我国在COP30首周宣布,与两家国际碳信用标准认证机构Gold Standard和Verra拟定《巴黎协定》第6.2条文的认证协议,以协调不同标准,进而提高潜在买家对碳市场的信心,推动碳市场发展。
建立市场信任也是促使碳市场持续壮大的基础。傅海燕说,新加坡已推出国际碳信用框架,确保用于满足国家自定贡献的碳信用都符合七大原则。
首个由政府主导的“发展碳市场联盟”也已制定一套共同原则,指引国际碳信用的使用。联盟目前有11个国家加入。
企发局也正与主要亚洲企业合作,成立买家联盟,对高质量的碳信用发出需求信号,更多细节会在明年公布。
傅海燕总结时说,碳市场是融资来源,对国家、社群和地球都有利。“每个人都可以让碳市场愿景成真,希望今晚的对话能把碳市场的潜力,变成可行的气候解决方案。”
泰国首相政治事务办公室副秘书长帕特拉南(Patranant Thongprapan)说,泰国致力与新加坡密切合作,落实提案征集,尤其在森林碳移除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