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说“下南洋”,指的是华人往南中国海的区域迁徙,并且在东南亚各地定居生活所形成的“南洋”文化。但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王赓武认为,在当今的中美地缘博弈下,“南洋”和“东南亚”背后其实是相互对立的叙事:前者包含了中国,后者排除了中国。

如何思考“南洋”在当下的政治和文化意涵?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旗下的焦点出版在11月16日举办“思想南洋”首发丛书《李元瑾文集》发布暨座谈会,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王赓武、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及比较文学系爱德华·亨德森讲座教授王德威、国大中文系系主任王昌伟以及我国前副总理、国家研究基金会主席王瑞杰,就研究“南洋”对新加坡和全球华人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王赓武指出,“南洋”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南洋”包含了自清朝施行海禁以来,在地华人从“乡族”到“民族”的意识转变过程。而“东南亚”这一概念则是由西方学者主导,自二战之后才逐渐形成。

二战后,英美等西方国家筹划如何维护各自在亚洲的地位和贸易利益时,考虑到中国或印度未必会给予帮助,因此从战争时期东南亚战区的概念,把东南亚区分出来,形成一个非中国也非印度的地缘政治概念。

王赓武指出,未来谈及“思想南洋”,“南洋”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概念是否与东南亚对立;而以中国为本位的“南洋”,是否应隶属于东南亚范围等课题,皆有待学界进一步研究厘清。

延伸阅读

思想南洋系列丛书发布 李慧玲:华文媒体集团是新加坡历史生态一员  
思想南洋系列丛书发布 李慧玲:华文媒体集团是新加坡历史生态一员  
王赓武:“中国南方之海”或已过时 “南洋”新解是连接世界“全球化海洋”
王赓武:“中国南方之海”或已过时 “南洋”新解是连接世界“全球化海洋”

“思想南洋”系列丛书专注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华人研究,涵盖的范围包括文化、社会、历史与哲学。

为何以“思想南洋”为出版系列命名?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致辞时说,南洋的文化概念,超越了原来的地理意义,“新加坡本身有不少‘南洋’的痕迹;而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一直给‘南洋’这个词赋予更新更丰富的意象和意涵,因此我们最后还是决定用‘思想南洋’了。”

座谈会由国大中文系助理教授曾昭程博士主持。《李元瑾文集》现已在各大书局出售,公众也可上华文媒体集团旗下集品店ZShop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