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件青瓷与青花瓷考古碎片,星期三(11月19日)起在地铁环线百胜站展出,釉色与纹饰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让公众在日常通勤中,近距离接触这些跨越百年的陶瓷遗存,从中了解早期新加坡的贸易往来与文化面貌。

为庆祝新加坡建国60周年,公共交通业者SMRT联合国家文物局、社会服务机构和多所理工学院等,在百胜站打造一系列主题展览。其中,最受瞩目的是文物局首次将考古成果带入地铁站。

交通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马炎庆,星期三为这项名为“挖掘我们的故事”(Unearthing Stories of Us)的展览主持开幕。展览为期六个月,共分三个部分:考古文物、壁画与音频,以及系列短片。

其中,文物部分展出约200件陶瓷碎片,历史可追溯至700年前,包括青瓷与青花瓷;部分青花瓷上还可见被认为带有类似梵文图案的纹饰。

这批文物来自约10年前皇后坊一带的考古挖掘工作,于新加坡河附近出土,有助公众了解早期新加坡繁盛的贸易网络与文化面貌。展览也设有互动环节,让公众亲手触摸真实的考古碎片。

延伸阅读

建国先贤纪念园邀早报会员 分享建国初期珍贵记忆
建国先贤纪念园邀早报会员 分享建国初期珍贵记忆
甘榜格南下月新设考古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甘榜格南下月新设考古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展览的另一部分则展示六幅壁画,每幅作品代表建国以来的一个10年转变,共同串连60年的发展与变迁。

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政策和研究副经理沈冠雄(左一)向交通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马炎庆(左三)介绍展出的文物。SMRT集团首席乘客体验与服务质量官揭育文(左二)也出席活动。(白艳琳摄)
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政策和研究副经理沈冠雄(左一)向交通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马炎庆(左三)介绍展出的文物。SMRT集团首席乘客体验与服务质量官揭育文(左二)也出席活动。(白艳琳摄)

这些壁画由本地志愿水彩画家吴盈莹(34岁)与来自蒙福关爱旗下Goodlife Studio活跃乐龄中心的60名年长者共同创作。公众观赏壁画时,也可通过这些乐龄录制的音频,听听他们分享人生故事。

参与壁画上色和音频录制的萨巴帕蒂(Sabapathy Antoinette Ann,70岁,兼职讲师),在音频中讲述公共住屋给她带来的生活转变。

她受访时回忆,早年与亲戚同住时,房子的地势低洼,常受积水和洪水困扰,甚至得提着鞋到较高处避险;后来,她搬入荷兰路的一房式单位。她希望通过壁画传达对现况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耐心。

播放60部致敬日常生活中无名英雄短片

展览还将播放60部短片,灵感来自真实故事,致敬日常生活中的无名英雄,呈现新加坡人在过去60年展现的毅力、热忱与凝聚力。短片由非营利组织“尊义(新加坡)”(Honour (Singapore))的学生和电影制作人员,以及本地五所理工学院——南洋、义安、共和、新加坡和淡马锡理工学院共同制作。

设在百胜地铁站的“挖掘我们的故事”展览星期三开幕,吸引不少公众驻足欣赏展品。(白艳琳摄)
设在百胜地铁站的“挖掘我们的故事”展览星期三开幕,吸引不少公众驻足欣赏展品。(白艳琳摄)

新加坡管理大学政治系大三学生曹俊耀(24岁)观展后认为,新加坡的历史比他想象中还要丰富有趣。“在地铁站看到这些通常陈列在历史博物馆的展品,感觉有些巧妙。我希望未来有更多地铁站举办这类展览。”

退休者徐德顺(71岁)则对古人制作瓷器的智慧与工艺,深感敬佩和好奇,认为在地铁站展出考古文物,不仅方便本地民众接触历史,也让外国访客看到新加坡的另一面。

文物局文化遗产政策和研究副经理沈冠雄说,文物局希望展览结束后,能把这些展品带到不同的地铁站,并与SMRT商讨进一步合作,未来呈现更多样化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