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公共厕所的清洁和维护工作也须为转型做好准备;新加坡卫浴文化协会与业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厕所的开发,并首次推出可兼容机器人的厕所设计指南。
卫浴文化协会与新电信、非盈利组织“智慧城市网络”(Smart Cities Network)星期三(11月19日)在卫浴文化奖活动上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共同开发具备实时传感器的智能厕所,以监测卫生状况、使用频率、空气质量等数据,协助清洁人员更好维持厕所整洁卫生,优化人力部署,并快速应对故障。
卫浴文化协会会长何主杰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这项计划旨在通过技术支持和数据分析,打造既智能又安全,同时对年长者和残障人士更包容友好的空间。
何主杰指出,随着机器人技术日益发展,一些老旧的厕所翻新装修时,在空间规划、无障碍通道、坐便器和小便池的选择、电源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重新设计过程中,应更兼容机器人清洁系统,确保未来足以适应人类与机器人共同协作,因此协会首次推出了这项指南。
他说:“机器人主要是为人类清洁厕所提供帮助,负责处理重复的清洁工作,改善清洁员工的工作质量。而人工则可以更专注与监督检查,二者起到互补的作用,机器并不是为了替代人类。”
普杰立:洁净厕所体现公民责任感与公共空间自豪感
配合世界厕所日,卫浴文化奖颁奖礼在勿洛心动大厦举办,新加坡卫浴文化协会颁发了88个奖项,肯定清洁工与各机构对保持厕所卫生的努力。活动主宾是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医生。
他说,新加坡越来越多厕所采用实时监控的智能厕所系统;这些系统整合了人流量、氨气与湿度、地面湿度,以及耗材的数据,为清洁团队提供支持,不但提升效率,也能使运营方和清洁人员更及时地处理现场情况。
普杰立在致辞中肯定公厕清洁人员、学校和机构对维持厕所卫生做出的努力,并呼吁公众共同维持公厕的公共卫生。“洁净的厕所不只胜在功能设施,更体现了公民责任感以及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