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青少年最自然的交友场所;毕业后,许多年轻人的社交能力和动力都会明显下降,甚至不再主动参与社交活动、认识新朋友。
这是谭俊翰(32岁)和两名好友离校后的亲身体会。为此,他们2018年先在组屋区举办小规模邻里聚会,挨家挨户派传单宣传。活动最终取得良好回响,三人从中看到机遇,把出于热忱的尝试,发展成一家初创社企。
主题对话聚会与工作坊 助提升参与者社交能力
社企“朋友圈”(Friendzone)于2020年正式创立,旨在为青年打造一个舒服、自然的交流平台。
谭俊翰介绍,朋友圈的招牌活动以实体聚会模式进行。两小时的活动以破冰游戏开场,待大家熟络了才进入小组交流环节,每人根据指定题目轮流分享观点。讨论课题包括数码排毒(digital detox)、工作与生活平衡等。
“我们希望提供一个适合交流的场合,让参与者适应交际场面,参与有意义的谈话。”
据谭俊翰观察,参与者的社交能力普遍下降,社交恐惧的表现愈发常见。例如,交谈时不直视对方,甚至是不懂得攀谈,或是出现突然冷场等状况。
他也引用全国青年理事会的调查数据指出,认为自己连一名可以倾诉私事或求助的密友都没有的青年,逐年增多,2022年达到8%。
“这相当惊人,可能反映出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即许多青年或许不懂得怎么建立或维持友谊,以致社交孤立感上升。”
目前,朋友圈每月平均举办七场活动。除了上述的主题对话聚会,也有精心筹备的工作坊,如“Friendship School”和“School of Yappin(网络语言,指喋喋不休)”,旨在提升参与者的社交能力。
谭俊翰指出,目前每场活动有四五十人参加。朋友圈希望通过与学校、企业等机构合作,吸引更多青年参与,但始终难以避开资金有限的现实问题。
他坦言:“我们现有七名全职员工和四名实习生,工资是最大的开销。举办实体活动的费用也相当高,得考虑到场地、材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