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白志坚自2020年起,因双腿发麻、无法久站四处求医。他在去年被转介至陈笃生医院,接受人工智能辅助脊椎手术后,如今已能正常行走。

陈笃生医院自2021年起引进人工智能(AI)技术,至今已运用在约250次脊椎手术。新技术除了可把手术时间缩短约两成外,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最多可减半,严重并发症率也明显下降。

人工智能在脊椎手术中的应用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医生将患者资料输入人工智能驱动的软件,系统会列出不同治疗方案供参考。确定方案后,人工智能仪器将协助规划手术细节,包括螺丝的植入位置、角度和深浅。

手术室里,机械手臂会协助医生把螺丝植入预设位置,使整个过程更安全有效,也更可预测。

新技术对较复杂脊椎畸形病例尤其有帮助

陈笃生医院脊柱外科主管兼矫形外科高级顾问医生胡勇良副教授,星期四(11月20日)在媒体说明会上说,人工智能技术对较复杂的脊椎畸形病例尤其有帮助。以成人脊柱侧弯(adult scoliosis)为例,患者往往年纪较大、骨质较弱,也常伴随骨质疏松等其他健康问题,手术容错率低。

延伸阅读

平价集团携手陈笃生医院 推出年长者营养教育与健康方案
平价集团携手陈笃生医院 推出年长者营养教育与健康方案
陈笃生医院为重症病患引入职能治疗 加护病房首推义工陪伴计划
陈笃生医院为重症病患引入职能治疗 加护病房首推义工陪伴计划

他说:“我们使用人工智能处理这些较复杂病例,因为在进入手术室前,就已完成手术规划,我们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患者也可以更快出院。我们也可以更精准地运用矫正技术,矫正患者姿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完成的250次手术中,没有患者在术后送入加护病房,他们多数在护理程度低一级的高护病房接受观察,状况稳定后即送往普通病房。此外,没有患者因植入棒(implant rod)和螺丝引发的并发症,须再动手术。

患有退行性脊椎侧弯的白志坚,去年11月在陈笃生医院完成人工智能辅助脊椎手术。如今他生活一切正常,每周三天到公园步行2公里。(何家俊摄)
患有退行性脊椎侧弯的白志坚,去年11月在陈笃生医院完成人工智能辅助脊椎手术。如今他生活一切正常,每周三天到公园步行2公里。(何家俊摄)

白志坚被诊断患上退行性脊椎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他因年事已高,又患有糖尿病,也动过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之前看诊的医生对是否让他接受风险较高的脊椎手术有所顾虑。

白志坚告诉记者,由于腿麻症状持续,医生一度警告,日后可能须要靠轮椅代步。

所幸他被转介到陈笃生医院后,主治医生胡勇良评估他可进行人工智能辅助脊椎手术,并顺利在去年11月完成脊椎融合和畸形矫正手术。如今他每周三天到公园运动,走上2公里,日常生活也无须他人协助。

“我前后共住院约40天,但只有几天在高护病房,之后就转入普通病房,最后30天是到陈笃生医院综合护理中心休养,待康复出院。我现在只要定期复诊,生活一切正常,但我会尽量避免弯腰和提重物。”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为患者量身定制植入棒,会让整体费用增加5%至10%,但最终费用仍取决于病人所适用的医疗保健津贴。以白志坚为例,他在获得政府津贴,并使用终身健保和保健储蓄后,不必自掏腰包。

陈笃生医院矫形外科顾问医生叶明泉说,在采纳新技术时,初期投入成本略高属预期之内,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技术可减少并发症、再动手术的概率等,整体效益仍大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