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去年有新地铁站落成,以及更多巴士路线投入服务,本地居民在尖峰时段的通勤模式并未明显改变。

陆路交通管理局提供给《联合早报》的2024年家庭出行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尖峰时段有75%的行程,是靠步行、骑车或搭公共交通工具完成的,与2023年持平;以步行或骑行为主要通勤方式的民众,占比也维持在16%。

受访学者分析指出,大多数居民只在组屋区内进行短途步行或骑行,真正跨市镇、跨地区的步行或骑行通勤在本地并不实际,相关占比也就难以提升。

陆交局是从去年9月17日至今年2月28日,进行2024年度的家庭出行调查,共收集3万份来自不同年龄层的回应,其中七成通过数码渠道提交,三成则通过面对面访问完成。

交通部代部长兼财政部高级政务部长萧振祥,今年11月6日曾在国会书面答复中,提到2024年家庭出行调查结果。他回答裕廊东—武吉巴督集选区议员许德财的提问说,多数住屋类型的居民,到学校的平均出行时间为30至35分钟,中位数则在25至30分钟;上班的平均通勤时间则是40到45分钟,中位数落在35和45分钟之间。

延伸阅读

公交理事会与青理会推出关爱通勤基金 青年项目可获最高7000元
公交理事会与青理会推出关爱通勤基金 青年项目可获最高7000元
陆交局展开一年公众咨询 制定新陆路交通总蓝图方向 
陆交局展开一年公众咨询 制定新陆路交通总蓝图方向 

陆交局受询时指出,不论上学或上班,调查涵盖所有出行方式,包括公共交通、私家车以及步行或骑行等。当局并未公布更多调查细节。

政府早前为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设下目标,希望尖峰时段平均每10趟行程中,有九趟以“走、骑、搭”(Walk-Cycle-Ride)的出行方式完成;这些行程当中,应有九成在45分钟内完成。

从长期趋势来看,以这类绿色出行方式完成的行程比率整体在上升,但近几年的增幅已明显放缓,尽管期间陆续有新地铁站启用,包括去年先后通车的汤申—东海岸线第四阶段,以及东北线榜鹅海岸站。2016年,尖峰时段选择步行、骑行或公交的比率为71%,2022年是74%,前年只微增一个百分比。

专家:绿色出行比例稳定但提升空间有限

交通工程顾问戈彼纳·梅农(Gopinath Menon)受访时指出,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变化其实更为显著。例如,1974年尖峰时段选择公交的占比仅约46%。

他说:“过去50年,新加坡投入大量资源,将‘走、骑、搭’的比率,提升到如今的75%。虽然仍有提升空间,但增长速度必然放缓,因为在道路相对顺畅的情况下,私家车对部分通勤者来说依旧具有吸引力。”

新加坡社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黎华德(Walter Theseira)则认为,2023年和2024年的“走、骑、搭”占比维持不变,反映了骑行在本地的出行用途有限。

他指出,在新加坡,要骑脚踏车跨市镇,甚至跨地区去上班或上学,其实不太实际。他说,在欧洲很多城市,骑车跨区通勤很常见;反观在本地,更多人在组屋区内骑车,可以说是建设脚踏车道带来的好处,但若要一路骑车到中央商业区上班,“这种情况在本地出现的可能性就小得多”。

黎华德也说,通勤时间未必会因为交通网络变得更发达而缩短。例如,当交通变得更便利,有些人可能会选择住得更远,或到更远的地方上班和上学,结果整体通勤时间不一定会减少。

从事金融业的谢伟祥(32岁)每天从油池搭地铁到市区上班。他说,这几年交通选择虽然变多了,但通勤距离没变,能节省的时间有限。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公共交通系统要稳定可靠,否则一旦发生地铁故障等状况,原本可控的行程就会被打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