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发展中力求平衡更新与传承,在修复古迹的同时,也希望为社区注入新活力。
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星期六(11月22日)到槟榔路的陈旭年宅地,出席《资政第:新加坡最后潮州大厝背后的功臣》(Honourable Mansion: The Invisible Hands behind Singapore’s last Teochew House)英文新书发布会时,强调了这一点。
徐芳达也是华社联络组主席。他重申,政府将提供科技与资金支持,协助华社弘扬文化与传统,并促进华社与各族群的凝聚力。
“新加坡60年来的国家转型并非偶然。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规划、务实决策,以及在全岛范围内平衡更新与传承的结果。我国修复古迹,不仅为了建筑的价值,更在于古迹能持续为社区注入活力与灵感。”
资政第是陈旭年宅地的别称,于1882年至1885年建成,拥有140年历史,1974年列为新加坡国家保留古迹。陈旭年是著名潮帮侨领、柔佛港主;当年的“资政”是指协助地方治理的社会领袖。
延伸阅读
陈旭年与家人在1902年搬离宅第,相关建筑过后由圣公会发展成孤儿院和学校。1938年,救世军接管作为总部,直到1999年改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商科研究院新加坡分校。
为修复陈旭年宅第 印尼林氏家族已投入逾1亿元
印度尼西亚的林氏家族基金会(Karim Family Foundation)2022年买下陈旭年宅第,当年市价介于8500万元至9200万元。据市场估计,加上修复工程,林氏家族已在产业与工程上投入超过1亿元。
经过约四年修复,资政第如今设有文化遗产展厅与高档日本餐厅,并于本月初对外开放。
新书由主持故居修复工作的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建筑与可持续设计系副教授杨茳善撰写。
杨茳善在与写作人李振宏(Daryl Li)对话时透露,这本书可说是“书中有书”。书中另嵌一本小书,特别呈现多名工匠的特写故事,并详细记录相关技艺。他认为,工匠的故事足以独立成书,理应放在整本书的中间位置,拥有属于自己的荣耀。
他指出,陈旭年宅第保留了新哥德式风格的天窗,是因为主厅曾被救世军用作小教堂。虽然这与中国式建筑毫无关系,但这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理应保留。
这次修复工程汇聚了30多名潮州工匠,其中三分之二是师傅级专家。杨茳善说,他们都对陈旭年宅第展现的工艺感到惊叹,认为就算与中国一级古迹相比,宅第也毫不逊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