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精神困扰拨打辅导热线求助的案例,在本地有增加趋势。关怀辅导中心的“关怀800热线”目前每年接听1万多通来电,当中涉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六七成,比2019年的约三成增加不少。

“关怀800热线”1987年开通,至今已运作38年,是本地唯一以华语为媒介的辅导热线。近年,虽然线上辅导服务等资源增加了,英语也是主要媒介语,但仍有不少人选用华语辅导热线倾诉内心困扰。

过去五年来,这个热线每年接听的来电维持在1万3000至1万5000通,其中涉抑郁、焦虑或强迫症等心理问题的求助电话占60%至70%,而且这类案例每年增约一成。

其他求助电话涉及工作问题、亲子或婚姻摩擦、年长者面对疾病与孤独、因亲人或宠物过世而沮丧,或有轻生念头等。

对于心理健康案例增加现象,关怀辅导中心主任李风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主要因素是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标签化现象略减使更多人愿意求助,以及生活压力等。

延伸阅读

以声音开解陷困心灵 热线辅导义工培训班明年3月开课
以声音开解陷困心灵 热线辅导义工培训班明年3月开课
乌节路青年心理健康中心正式启用 提供一站式心理支援
乌节路青年心理健康中心正式启用 提供一站式心理支援

据他介绍,为确保使用热线求助者获得适当支援,热线辅导义工除了在七个月的正规训练中学习心理健康和相关知识,每年也接受后续培训与进修,不断提升技能。中心的资深辅导员也会定期与义工进行一对一以及小组督导,给予他们支持。

提供情绪支柱 朋友家人以外的亲诉对象

辅导义工观察到,精神受困扰的来电者很多都长期自我压抑或封闭,也没有咨询医生或找人倾诉。他们迟迟不求助,主要因为觉得无大碍、回避问题,或因关系到离婚或婚外情而不愿家丑外扬或受批评,结果导致困扰加深。

31岁的思玲(化名)约10年前加入关怀辅导中心当热线辅导义工。这些年来,她帮助来电者疏导焦虑与困惑,不但帮助他人,自己也成长了。(许翔宇摄)
31岁的思玲(化名)约10年前加入关怀辅导中心当热线辅导义工。这些年来,她帮助来电者疏导焦虑与困惑,不但帮助他人,自己也成长了。(许翔宇摄)

受访辅导义工强烈鼓励情绪受困扰的人,及早通过辅导热线等渠道,把内心话说出来。

由于辅导工作敏感,热线辅导员身份也须保密,即使受访也不具真名。思玲(化名,31岁)加入热线义工行列已约10年。她说:“有些来电者患心理疾病已有一段时日,也咨询过医生,他们以“关怀800热线”做为疗后护理(step-down care),就是在医生和药物之外获得一份情绪支持。”

自2006年起当热线义工的慧慧(化名,71岁)说,有些人打电话来说感到很焦虑或紧张,和辅导员交谈约15分钟后,他们会说感觉好、没事了,然后放下电话。

“许多来电者不想公开隐私,未必想跟朋友或同事谈起。热线义工受过同理心技巧等训练,任何人一打通热线,就能马上获得情绪上的支援,来电者的身份和谈话内容都会保密。”

拨通热线不能解决问题 但能开启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些来电者是慧慧的“常客”,从她开始当辅导义工就持续交谈至今,整整接近20年。“这些来电者告诉我们,他们是靠着我们活着的。他们说,每次拨通热线向辅导员倾诉后,心里会比较舒服。”

辅导员接电话后会仔细聆听,而不会加以评断,只在适当时婉转地提出建议,必要时转介到面对面辅导或心理咨询。有时候,辅导员会同家属合作,劝说当事人就医。

例如,一名焦虑症患者与心理医生预约后,突然不想赴约。这名女患者的女儿于是拨热线求助,慧慧接电,同女患者谈了约一小时。她对这名妇女的焦虑表示理解,也鼓励她考虑女儿的感受,最终说服她去看医生。这名妇女情况后来渐渐改善。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关怀辅导中心的热线(1800-3535800)是为需要帮助的人而设。

慧慧强调,不是打了热线,问题就可立刻解决,但却能开启解决问题的机会。“一个人抒发情绪后,会觉得被聆听和理解,这往往就会转化成一股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