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朱氏社今年庆祝创立100周年,于11月22日(星期六)在大巴窑战备军人协会俱乐部的欢喜楼席开35桌热烈庆祝。出席嘉宾包括来自海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50多名宗亲,以及本地海南社团的20多名代表等,主宾为蔡厝港集选区议员朱佩玲。

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钢权(左起)、琼崖朱氏社社长朱兴燊、蔡厝港集选区议员朱佩玲、琼崖朱氏社前社长朱兴盛和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一起举杯庆贺百年大喜。(特约沈康雄摄)
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钢权(左起)、琼崖朱氏社社长朱兴燊、蔡厝港集选区议员朱佩玲、琼崖朱氏社前社长朱兴盛和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一起举杯庆贺百年大喜。(特约沈康雄摄)

朱氏社邀请外面艺术团体在宴会上呈献小型音乐剧和相声,由年轻总务朱美玲和团队筹划。社长朱兴燊说:“当初美玲提议表演音乐剧时,我心里虽觉得有点怪,不过还是让她放胆去做。音乐剧在我们社团的历史上加入新元素,用现代方式呈现,效果很好,我看了非常感动。”

琼崖朱氏社邀请艺术团体在宴会上以小型音乐剧形式叙述社团故事。(特约沈康雄摄)
琼崖朱氏社邀请艺术团体在宴会上以小型音乐剧形式叙述社团故事。(特约沈康雄摄)

被问到庆祝100周年的感想,朱兴燊感慨地说:“我祖父曾在上世纪50年代为社团出钱出力,父亲也曾任总务,而我18岁就正式入社。我小时候常跟父亲参加社团活动,所以对旧会所还有印象。朱氏社能够传承这么久,实在不容易。幸好每当危机时刻都有一些非常热心的宗亲挺身而出,帮助社团解困,带领我们继续发展下去。很多本地会馆都熬不过百年大限,这次朱氏社欢庆100周年,希望能让会员们感到骄傲。”

几度陷入财务危机

朱氏先辈自1920年代纷纷从海南文昌、琼海、定安等地远渡重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一带谋生。1925年,南洋琼崖朱氏社于小坡大马路(桥北路)317号正式成立,不仅为刚到南洋的海南朱氏宗亲提供住宿,更是帮助他们找工作、通讯和互助支援的地方。

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朱氏社暂停一切活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恢复。战后,朱氏社社所地契被银行扣押,幸得朱氏先贤合资把它赎回,才免被银行夺去。

延伸阅读

族谱学会成员凭祖母碑文线索 寻获祖父祖籍地
族谱学会成员凭祖母碑文线索 寻获祖父祖籍地
海南商会庆15周年 商学界领袖云集共议AI与区域合作
海南商会庆15周年 商学界领袖云集共议AI与区域合作

步入1950年代中期,朱氏社又面临新挑战。先辈们赎回的地契仅为30年并将于1955年期满。为了确保社所不被收回,朱氏社的领导奔走于新加坡和马来亚两地积极募捐,最终以1万6500元成功向政府购买。

1980年代,新加坡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征用朱氏社社所,然而赔偿金额不足以购买新社所,令朱氏社再度陷入危机。朱氏先贤们再次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在大家鼎力资助下,成功买下现在的直落古楼路(Telok Kurau Road)124号新社所。1984年7月8日,朱氏社正式迁入新址,并在新社所举行隆重的周年宴,特别邀请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朱氏社团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计划开放社所空间办活动

由于朱氏社一直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财政状况时常出现入不敷出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前任社长朱佐国与理事们自2006年后,决定将社所内闲置房间出租,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朱氏社的存款逐渐积累起来,足以应付日常开销以及举办各类活动与聚会所需。朱氏社目前有大约100名会员。

名誉社长朱兴盛从2014年至2023年担任社长,曾出资整修社所,更换会议桌椅、捐赠电脑和打印机等,使社所焕然一新,环境变得更加舒适温馨。

他说:“硬件其实很容易解决,只要花钱就能搞定,真正困难的是‘软件’。如果没有会员支持,再好的设施也带不动会馆。现在最大问题是很难吸引年轻人加入,我们必须让年轻人带动和改变,会馆才有未来。”

朱兴燊打算开放社所空间,让会员举办一些活动,他说:“我们一些女理事建议在会所办烹饪、插花等工作坊,让会员和外面人士参与,为会所注入活力,也能吸引年轻人加入。”

此外,由于勤学奖基金即将用尽,朱氏社也计划发动筹款活动,希望能筹到2万元,除了激励会员孩子用功读书,也能拉近他们与会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