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的古董店内,他悄悄掏出一支紫外线手电筒,逐一照向货架上的酒杯、花瓶、碟子与摆设。就在紫外线打下的那一刻,原本平平无奇的玻璃忽然泛起一抹幽暗却迷人的荧绿色光。那一瞬间,他知道自己又“中宝”了。

林智勇(32岁,音乐教师)从2021年开始接触铀玻璃(Uranium glass)。最初,他无意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分享这类会在紫外线下发光的古董玻璃,由此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吸引我的是寻找的过程......在古董店里用紫外线灯照射每一件玻璃藏品,就像当一名侦探或宝藏猎人。”

铀玻璃是在制作过程中掺入少量铀氧化物的玻璃,在19世纪中期风靡全球,曾被制成餐具和生活用品,但在1940年代至1990年代因冷战等管制因素而迅速消失。很多人一听到“铀”字便感到害怕,但林智勇解释,玻璃中所含的铀分量极低,释放的辐射也只是极微量,在日常接触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短短四年,林智勇已经收藏了近300件铀玻璃物品,包括杯子、花瓶、时钟和古董首饰等。  (吴先邦摄)
短短四年,林智勇已经收藏了近300件铀玻璃物品,包括杯子、花瓶、时钟和古董首饰等。  (吴先邦摄)

旅行是“狩猎”铀玻璃最佳时机

短短四年,林智勇已经收藏了近300件铀玻璃物品,包括杯子、花瓶、时钟和古董首饰等。这些藏品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海外旅行时购入的。

延伸阅读

担心社交孤立暗藏隐忧 青年创社企助同龄人扩大朋友圈
担心社交孤立暗藏隐忧 青年创社企助同龄人扩大朋友圈
从“问题小孩”到获青年成就金奖 将多动症不同变优势
从“问题小孩”到获青年成就金奖 将多动症不同变优势

“旅行对我而言不只是度假,更是‘狩猎’铀玻璃的最佳时机。”

他透露,许多古董店老板都对铀玻璃的价值毫无概念。因此,他每次都会用手中的紫外线手电筒仔细探照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玻璃制品,一旦发现宝藏,就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将它们带回家。

在林智勇看来,铀玻璃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发光的外表,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印记。他坦言,透过收藏,自己对维多利亚时期和装饰艺术(Art Deco)时期的设计风格,以及玻璃工艺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笑说,自己天生就有“收藏的基因”。他说,在这个人人都热衷于收集手办、卡牌或潮流玩具的年代,他不过是选择了另一条更冷门的道路——走进尘封的古董世界,在一片幽绿中,寻找一段被遗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