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维持并促进种族宗教和谐的方式,主要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和立法,以及各种族自助团体由下而上对各自族群的支持;然而,单凭这些如同“枝条”般分散的力量,仍显不足。跨宗教组织和种族与宗教和谐圈等基层组织,则充当“橡皮筋”,将这些多元的努力紧密捆绑在一起。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迪内希指出,一根“枝条”容易折断,但当“橡皮筋”将所有“枝条”汇聚并牢牢系在一起时,便能形成一股强大力量。

国际宗教信仰自由国会议员小组委员会 (IPPFoRB) 联合本地公民组织“和平玫瑰”(Roses of Peace),为来自亚细安国家的15名国会议员,举办为期三天的培训活动,称为“亚细安区域学院:构建和平共存”(ASEAN Regional Academy: Building Peaceful Coexistence)。

培训活动星期天(11月23日)在麦士威路的多元和谐馆揭幕,受邀主持仪式的迪内希在致辞时,阐述我国促进种族宗教和谐的独特方式。

他说,多元文化主义在世界许多地方正在退潮;面对这样一个日益纷争不断的世界,无论宗教和谐、包容、多元文化,都在持续面临严峻考验。

延伸阅读

本地近来出现反犹事件 各宗教团体促尊重多元
本地近来出现反犹事件 各宗教团体促尊重多元
颜金勇:多元种族和谐是新加坡强处 不少他国领袖都想学
颜金勇:多元种族和谐是新加坡强处 不少他国领袖都想学

“看看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各种冲突、从中衍生的各国声明,都一再反映了这个现象。而这些都不利于宗教和谐、也无助于相互包容。”

迪内希说,我国采用的模式并非完美,关键在于我国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当挑战来临,社会结构的不同板块真正受到拉扯时,我们是相互拼得更拢,还是反而四分五裂?”

国际宗教信仰自由国会议员小组 首办亚洲培训活动

本次的培训活动,是国际宗教信仰自由国会议员小组委员会首次在亚洲举办。

委员会主任圣马丁(Fernanda San Martin)说,学院旨在通过对话、能力建设和协作学习,赋予议员和政策制定者维护宗教自由所需的知识、工具和人脉网络,以加强立法框架,并营造一个尊重多元化的环境。

各国议员接下来将参与工作坊和对话会,内容包括:在国家层面实施国际人权法的益处、局限和挑战;新加坡的和谐与和平共处模式;管理东南亚的宗教或信仰、亚细安框架与区域挑战;宗教或信仰自由与言论自由等。

代表我国出席的是东海岸集选区议员何礼娜和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陈诗韵。两人都是政府国会委员会(GPC)文社青部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