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屋居民的家庭关系依旧紧密,近65%年轻已婚居民选择与父母同住或住在附近,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照应。与五年前相比,这个比率增加超过七个百分点。

建屋发展局星期四(11月27日)公布每五年进行一次的组屋住户抽样调查。这项2023/24年度调查显示,组屋居民人数从2018年的315万人增至2023年的318万人,仍占本地人口的约八成。有约95%的组屋住户拥有自己的单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组屋居民年龄中位数略升;65岁及以上的年长者如今占组屋居民总数的近五分之一(18.2%),几乎是10年前10.4%的一倍。

此外,住户规模进一步缩小,平均人数从五年前的3.1人减少到三人。家庭住户依然占大多数,但比率从86.6%下降到83%。反之,单人住户持续增加,从12.6%增至15.6%。

至于居住安排,年轻家庭住邻近父母住的比率上升不少。有64.5%年轻已婚者与父母同住或就近居住,例如住同一楼层、同一座组屋、同一个或比邻市镇,这高于五年前的57.4%。

延伸阅读

我国年长者更倾向选择二房式组屋养老
我国年长者更倾向选择二房式组屋养老
逾六成组屋单身住户想独立居住 七成首选购屋
逾六成组屋单身住户想独立居住 七成首选购屋

住得近意味着家庭互动更频密;每周至少探望父母一次的年轻人中,住在附近的占75.1%,而住在其他地区的子女中,这个比率不到一半。

调查也发现,组屋居民普遍对与家人的居住距离感到满意。86.1%的年轻已婚住户满意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满意同已婚子女居住距离的年长住户,则占了88%。

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指出,邻近居住让不同世代更好地互相照顾,这个趋势反映了近居购屋津贴和各类优先配套等政策奏效,帮助家庭成员住得更近、保持联系。

“当局下来将研究进一步的政策调整,以更好地回应国人,包括年轻夫妇与单身者的住房需求。”

目前,符合条件的家庭购买转售组屋与父母或已婚子女同住,可获3万元近居购屋津贴,若是购买转售组屋住在父母或已婚子女附近,则可以获得2万元津贴。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兼任首席研究员陈恩赐博士受访时指出,就近居住的趋势反映两代关系依旧良好,也体现双向照顾的需求:年轻夫妇照顾年迈父母之余,也常在双职家庭的情况下依赖父母协助照看孩子。

他分析,同住安排近年来逐渐被近距离居住取代,显示现代家庭更倾向一种“既亲密又保持空间”的相处模式。“这是一种‘亲密但有距离’的安排,既能保持各自的自主性,减少冲突,彼此又能随时给予支持。”

7000户家庭与1600多名单身住户接受抽样调查

建屋局自1968年起,每五年进行一次组屋住户抽样调查,以了解公众对公共住房的反馈,并掌握居民需求与期望的变化。最新一轮调查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间进行,共有约7000户家庭与1600多名单身住户受访。

调查也显示,组屋居民对社区便利设施的总体满意度维持在九成以上;满意度略低于九成的包括体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有盖走道与上下车处,以及金融服务设施。

在各类设施中,商业设施的使用率依旧最高,超过九成住户会光顾咖啡店、组屋商铺或邻里中心。超市比巴刹更受欢迎,约八成住户每周至少到超市一次,而去巴刹的住户则约六成。

与2018年相比,更多居民更常使用邻里公园和天台花园,反映居民对户外活动与绿地有助身心健康的意识提升。

睦邻关系方面,94.4%受访居民感到满意。冠病疫情期间,居民居家办公与生活的时间增加,住户有更多互动机会。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居民与邻居都有不同程度的往来,从简单问候到在生活大小事上交换建议等。

社区互助的参与度也大幅上升,从2018年的40.2%增至2023年的69.3%。居民提供的协助多为日常小事,例如保持公共区域整洁、代收包裹或帮忙浇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