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家灯火熄灭,城市人酣睡之际,一批愿意牺牲睡眠、摸黑当义工的盛港综合医院“守夜者”(Night Watcher)默默奉献,不仅是值班医护人员的得力助手,更是在漫漫长夜中,为辗转难眠的患者提供心灵慰藉的守护者。

两年来,19岁的理工学院学生陈彦伟,几乎每个周五或周六,都准时在晚上9时抵达医院病房。他套上印有“我是义工”字样的背心,化身为寂静长夜中的“守夜者”,陪伴病患直到天际泛白,清晨6时才搭乘第一班地铁列车,从盛港返回杜佛。

检查病房并补充病房的日常必需品,如敷料、尿布和湿巾,是陈彦伟当“守夜者”的职责之一。(唐家鸿摄)
检查病房并补充病房的日常必需品,如敷料、尿布和湿巾,是陈彦伟当“守夜者”的职责之一。(唐家鸿摄)

在陈彦伟眼中,深夜的医院,褪去了白日的喧嚣与浮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静谧。他形容这种宁静而有规律的节奏,与自己文静沉稳的性格十分契合。

他说:“夜晚的静谧,正是默默奉献的最佳时刻。”

陈彦伟对医疗领域的兴趣,源于他对医疗剧的热爱,这也是他选择修读生物医学科的原因。然而,晚间医院病房的真实面貌,却与医疗剧中常见的戏剧性高潮不同。

延伸阅读

陈笃生医院为重症病患引入职能治疗 加护病房首推义工陪伴计划
陈笃生医院为重症病患引入职能治疗 加护病房首推义工陪伴计划
医院当义工20余载 聆听需求温暖人心
医院当义工20余载 聆听需求温暖人心

晚上9时,他先是检查并补充病房的日常必需品,如敷料、尿布和湿巾,并为患者准备美禄和饼干;凌晨1时,他准备漱口水套装和清洁海绵,并盖上“切勿吞咽”的印章;凌晨3时至4时,他会安静地把这些用品放在患者的床头桌上。

漫长的夜晚里,他也时刻保持警惕,回应患者或家属的呼叫铃声。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80多岁的陈女士。几个月来,陈彦伟几乎每次值班都会照护她,为她热饭、送卫生用品,并跟她与她的儿子聊天,建立了深厚联系。

不过,陈女士的病情恶化得非常快。“当时她已生命垂危,依靠氧气维持呼吸,身上插着多条输液管,并注射止痛药以缓解不适,她依然抬起手,向我打招呼。这个小小的举动,我永远不会忘记。”

当“守夜者”的经历,也进一步肯定了他成为医生的志愿,尤其是老年医学科。

一般的“守夜者”可以选择在晚上9时至凌晨12时,或凌晨4时至早晨7时的时间段服务。不过,陈彦伟挑战自我,一连做九小时,也是希望能更深入地体验医疗工作者的真实日常与辛劳。

“守夜者”计划于2023年启动,旨在夜间提供额外支持,以提升患者护理水平。计划自启动以来,已有约10名志愿者参与。

夜深人静难入眠 她听患者娓娓道来

另一名“守夜者”是49岁的行政人员谢洁冰。

谢洁冰经常失眠,因此两年前决定成为“守夜者”,希望利用夜间清醒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今,她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陪伴与安慰同样难以入睡的患者。

选择在晚上9时至凌晨12时当“守夜者”的谢洁冰,主要职责是聆听失眠患者谈谈心事。(唐家鸿摄)
选择在晚上9时至凌晨12时当“守夜者”的谢洁冰,主要职责是聆听失眠患者谈谈心事。(唐家鸿摄)

“夜深人静时,他们的孤独或焦虑感会更加强烈,我会尽力耐心倾听、安抚,并帮助他们放松身心。晚上,患者最需要的是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谢洁冰还记得当“守夜者”的首晚,遇到一名年长患者不停地问:“这里是哪里?我要回家。”

她一直解释,但这名患者还是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当时,同病房的另一名患者,建议她坐下聊天。“我坐下后,患者继续重复询问,我继续耐心回答。渐渐地,患者就睡着了。”

谢洁冰发现,原来站着跟患者说话,会给人一种随时离开的感觉,坐下来才能让人觉得安心。从此之后,每当与患者交流时,她都会坐下或蹲下。

“我希望以此传达的信息是,我有足够的时间陪你,请你慢慢说。”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名乐观的癌症患者,前一段时间曾住院,并与谢洁冰接触,上周因为怀疑癌症复发而再次入院。

“她依然很开朗,乐观地告诉我她没事,感觉很好,甚至反过来安慰我不要多想,还告诉我她出院后的一些计划。”

这令谢洁冰想起因癌症第二次复发而病逝的母亲。

她受访时哽咽地说:“我的母亲本可以活下去,但我感觉她已经放弃希望了。所以当我看到这名病人这么积极勇敢,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气。”

这些触动心弦的病患故事,也成为她坚持当“守夜者”的强大动力。“我们看似在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疗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