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林书豪退役,第一时间想到的当然是2012年那段不可思议的“林来疯”,在我脑中闪过的第二幕却是2017年他代表布鲁克林网(Brooklyn Nets)时,在新赛季开幕战中受伤的一幕。当时林书豪表情绝望地说着:“我完了”,但他没有真的在那一刻退役,而是又延续了八年的职业生涯。这便是林书豪,即便落入绝境,他也从不放弃。
当时的林书豪踌躇满志,前一个赛季虽然屡屡遭遇伤病,但在网队重用下,平均每场能得到14.5分,仅次于“林来疯”赛季,他有望在新赛季中迎来职业生涯飞跃。可就在终场前,他突入禁区上篮,与对方防守队员相撞倒地。林书豪几乎是立即意识到了伤势的严重性,他无助地说道:“我完了,我完了,我完了。”
说到第三遍时,他表情突然由无助变为痛苦。这似乎并不是因为疼痛,而是他意识到了,这次的伤病与以往不同,膝盖严重受伤意味着他可能就此离开篮球场。
可是一年之后,他还是回到了赛场,被交换到亚特兰大鹰(Atlanta Hawks)后,虽然只是候补,但平均每场还是能得到10.7分。因为表现出色,赛季中期又被交换去了多伦多猛禽(Toronto Raptors),虽没有获得重用,但随队拿到了总冠军。
在猛禽的不佳表现让他失去了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位置。他去了中国联赛(CBA),受到球迷热烈欢迎,却不愿放弃想要回到NBA的梦想。哪怕是放弃在中国的高薪,去美国打发展联盟也在所不惜。可惜他最终没能如愿。
林书豪生涯的最终站是在台湾联赛,两次拿到总冠军。一直到职业生涯尾声,他一直保持着高水准。在今年拿下生涯第三座总冠军,并且荣膺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后,林书豪在37岁的年纪终于宣布退役。
不断经历挫折 不断拼尽全力
我觉得“林来疯”之后的这段故事是林书豪职业生涯的写照。他不断经历伤病,不断遭遇挫折,却一次又一次地拼尽全力战胜困难,希望站在NBA的赛场上,但结果不是总能随人心愿。如果不是那20多场的“林来疯”,他可能是只是个篮球场上的匆匆过客,日后在俗套的“历数NBA华裔球员”之类的文章中被提及名字。但“林来疯”这样的故事却注定是属于他的,因为他的坚持,不顾一切的坚持。
他是哈佛大学(Havard University)经济系高材生,学级分有3.1。即便没有篮球,他也能找到份好工作 ,但他选择坚持篮球,哪怕他的华裔身份成了各支球队轻视他的理由,哪怕是去打个人收入入不敷出的发展联盟,哪怕是在NBA中颠沛流离,甚至要去找队友借宿,睡在客厅的沙发上,他也在所不惜。这才有了那段无比动人的林来疯,一个从没人重视的毛头小伙一下顶起了球队大梁,在众多高薪队友受伤缺阵的情况下,一路高水平发挥,将原本已经沦为鱼腩的球队带回了季后赛。
林来疯这样的传奇是一段偶然,但这样美丽的故事却在鼓励着后来者去相信:哪怕条件不足、身份受限,但仍然要去坚持。坚持未必会带来辉煌,但“坚持”本身就是林书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