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各地所有主流媒体一样,《联合早报》无可避免受到近年来社交媒体崛起的冲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推动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无疑加剧争取阅读量的竞争。

通过智能手机,社媒能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读者,比买一份报纸读新闻便捷,更能符合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养成的新阅读习惯。同样的,读者发表看法的管道也多元了。

多年来辟设的交流版,是读者发表心声的园地。然而这几年,投函至交流站的读者年纪似乎偏大,恰好呈现出报章读者日趋老龄化的国际趋势。这会否局限所讨论的课题内容?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社媒为发声管道,纸媒交流站会否沦为“乐龄”专属天地?

对此,言论组主任叶鹏飞所持看法不同。他指出,近年来,投函者已不再局限在文教界者或华社代表,背景更多元,从小学生到博士生都有,当中不乏本地年轻人以及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研修的博士生。

这一方面反映新加坡双语教育仍有其生命力;另一方面则体现早报与时俱进的时效性,并没有与年轻群体脱节,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年轻人的想法。

其实,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联合早报》已不纯粹是一家纸媒,而是早已蜕变为全媒体,内容是经多维度的渠道发放的,读者的阅读、分享和讨论体验,也早已摆脱纸媒的局限。

汪优茵认为,人们在社媒上发表意见很多时候是“凑热闹”,对课题并无透彻了解,往往无法得出中肯结论,甚至失了焦。(受访者提供)
汪优茵认为,人们在社媒上发表意见很多时候是“凑热闹”,对课题并无透彻了解,往往无法得出中肯结论,甚至失了焦。(受访者提供)
陈昊轩认为,在社媒上收到留言虽比投稿早报容易,但其他人在早报交流站提出反馈时,多数观点明确,具深度及讨论价值。(受访者提供)
陈昊轩认为,在社媒上收到留言虽比投稿早报容易,但其他人在早报交流站提出反馈时,多数观点明确,具深度及讨论价值。(受访者提供)

例如一篇热门的评论,通过网络和应用平台,国内外访客和浏览量可轻易超过10万甚至20万。今年5月一则篇幅不大,表扬年轻人善举的《交流站》投稿,因脸书的覆盖,最后竟触及42万5000多人!单靠阅读报纸,绝无可能达到这个数字。

面对社媒的竞争,除了也在社媒中卡位,以及借助应用平台推广,叶鹏飞认为早报可从多方面作出回应。正面来说,早报代表了传统纸媒应具备的品质和公信力,层层把关的作业方式确保了信息的准确度。这套运作原则产生的内容,以同样的质量拓展到其他网络产品正是不少读者仍愿意付费订阅、而非全然接受网上免费新闻的重要原因。

多名为交流版贡献意见多年的早报读者都认同这个看法。他们包括建屋发展局前局长姚其骝、企业总裁杨永强、退休教师林潮发、补习教师汪优茵、退休人士戴文雪和许永顺、资深教育顾问陈惠谦,以及国民服役员陈昊轩等。

这些投函者受访时异口同声指出,早报的公信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正是其存在价值,也是它与社媒最大差别所在。当意见刊登在早报上,作者都会自觉地认真看待,必须有凭有据,能担起所言之责,而且更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引起其他读者的共鸣和热烈讨论。  

陈昊轩(19岁)说,在早报发表意见,最大优势是普及面更广。年轻人在社媒上分享想法时,阅者往往局限于自己的交际圈。虽说社媒公司会运用个性化推送让更多有相同兴趣的人看到贴文,但那些能引起高度关注的贴文,常是激进言论,平常人的一些想法是很难普及开来的。

戴文雪认为,在面对社媒假新闻充斥的时代,有识之士更趋向于相信主流报章的新闻,而且当政府更重视交流站的意见时,纸媒自有其价值和地位。(受访者提供)
戴文雪认为,在面对社媒假新闻充斥的时代,有识之士更趋向于相信主流报章的新闻,而且当政府更重视交流站的意见时,纸媒自有其价值和地位。(受访者提供)
陈惠谦建议,交流站增设双语版及介绍投稿人的短文,栽培意见领袖。(受访者提供)
陈惠谦建议,交流站增设双语版及介绍投稿人的短文,栽培意见领袖。(受访者提供)

他的个人经验就发现,在社媒上收到留言比投稿早报容易且量多,但反馈的观点往往不如早报明确、也不具讨论价值的深度,因此投函早报更能让自己开阔眼界,提高思维能力。

“交流站让素昧平生的人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让更多读者增加对某个课题的了解。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利用这个平台讨论我们关心的课题,透过年轻人的视角分析社会议题,不过,这是早报尚缺乏的。”

自年轻时代已发表看法的汪优茵说,很多时候人们在社媒上发表意见是为“凑热闹”,对课题并没有透彻了解,往往无法得出中肯结论,甚至失焦。相对的,早报可继续发挥其公信力,积极争取读者的信任及各年龄层的支持。

杨永强和戴文雪也赞同此看法。杨永强说,早报言论和交流版能扮演传承新加坡华文文化的代言人角色,为中小学生和年轻人开创看法天地。戴文雪认为,在面对社媒假新闻充斥的时代,有识之士更趋向于相信主流报章的新闻,而且当政府更重视交流站的意见时,纸媒自有其价值和地位。


52岁的陈惠谦则建议交流站增设双语版及介绍投稿人的短文,栽培意见领袖,或鼓励投稿者以照片或视频等另类形式,通过简短中文发表看法,拓宽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