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创立的《南洋商报》与1929年创立的《星洲日报》在1983年合并,成为现在的《联合早报》。
在这100年间,新加坡两家主要华文报从家族企业转为公共企业、今天再成为了信托公司。《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认为,从广义来说,不论曾经在《南洋》《星洲》还是在《早报》工作过的,都可以称为早报人。”
他说:“据我们的资料统计,三家报馆的历任总编辑或主笔大约有30多人。上个世纪20和30年代,总编辑的更换相对比较频繁,保守估算,在这些总编辑领导之下,单单在新闻室工作过的早报人,应该至少超过1万人。
国家档案馆之前就收录了将近20名老报人的访谈记录,但相对于百年历程,这些记录仍有许多空白待填补。配合《联合早报》创报100年,早报于2021年年底开始着手筹划《联合早报》口述历史项目,得到超过30名在职及退休同事的响应,报名担任访员。
由《思想中国》主编周雁冰统筹的筹委会,成立了资深报人组成的口述历史项目顾问团,除了挑选受访者,也为访问问题把关,确保每一名受访者的报业生涯得以完整记录。
口述历史访问方式与新闻采访有别,项目筹委会特地安排几次分享会,让访员了解从报业史、访问方式与技巧、录音过程等各方面的做法,国家档案馆的资深访员也讲课提供培训。
最终,37名老报人接受访问。主要在2022年完成的录音面谈,通过每人大约总长六小时、分四次进行一对一口述历史访问,以当事人视角捕捉了他们的报业生涯。
受访老报人除了有记者和编辑,也包括负责打字、摄影、美术、营销和管理的老同事。其中,最年长的受访者是94岁的梁明广先生。通过这项口试历史项目的资料,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现场录音也能更直观地传达他们的情感与感受。
早报也与国家档案馆合作,找出档案馆之前与15名老报人做的访谈记录,将这些记录与早报访问的37名老报人记录结合,更全面地展现新加坡华文报业百年发展的历程,并为读者们呈现一个更为完整、生动的人物志。
这个人物志以特制网页的方式呈现,可以一边阅读录音抄本,一边听访谈录音。完整音档和抄本也赠予国家档案馆收藏。
《我们》耗时10个月 将口述历史集结成书

口述历史的项目到此还没有结束。如果说口述历史项目是部长篇电影,那么《我们——联合早报口述历史》(简称《我们》)这本书,就是特别为这部电影的50名角色剪辑的预告片。
《我们》由《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郭思满主编、多媒体编辑郭颖轩编辑,从原汁原味的口述历史中筛选与整理亮点场面与精彩对白。编辑工作从2022年10月开始,到2023年7月送印,前后历时10个月。
书里50篇报人故事,分章在本地华文报业史长河的“起”(1923年至1964年)、“承”(1965年至1982年)、“转”(1983年至2000年代)。
每一章节的开篇,特别加入由早报副总编辑吴新慧和视频记者邴泓剑撰写的本地华文报业历史概述,引导读者对相关年代的发展与背景认识。

《我们》的文字叙事,也挑选了好些珍贵照片来辅助其中画面。当中有报人的珍藏,也有报馆的收藏,还有早报这100年来的新闻旧版面。
在这次的《百年如新》特辑中,我们以老报人的照片和从口述历史中节选整理的语录,让读者一窥我们的故事。
时代让人有故事,而人的故事,让历史有了深度、厚度和温度。《联合早报》口述历史项目虽告一个段落,但我们的故事,仍在续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