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亮,76岁
“能把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悟转变成文字,看到它变成黑字白纸刊登在报纸上……自己看了快乐,喜欢读你的文章的人也快乐,有收获并产生共鸣,这就是文字的分享所带来的满足感。
这是我写作最大推动力,你会静下心了,把一个题材或点子转变为文字,你会想怎么样写得让自己看得舒服,然后发表出来。
当然,文章要获得报馆接受和欣赏,而登出来的一刹那会给你很大的喜悦。
老实说,你不给我稿费,我也愿意写。因为它带给你的不是物质的(东西)……你愿意给一个平台,让我的文章能够发表,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满足感。”
李国樑,62岁
“投稿这些年,获最多读者反馈的是一篇关于前端蒙中学印族看守员的文章--“消失的华校,不灭的异族情谊——记端蒙中学看守员胡先记录”,
我是端蒙校友。这位已故看守员当年与子孙都住在学校。
校园什么东西坏了,会找他修理。他也抓纪律,会把顽皮学生名字记下来,交给训律主任。我写这篇是要记录这段特别的友谊,以及校友会与他的后代取得联系的过程。
文章前年在《联合早报》发表后,不但校友,一般公众也表示感动,强调这凸显种族和谐是民间自发的。
热烈的反应对我来说,是意外收获,说明文章通过早报平台接触到许多读者。”
张立健,36岁
“我主修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也是所谓的科学技术研究。近来刚好踏上了人工智能(AI)浪潮,就这个课题在早报发表了五六篇文章。
我一來想分享在学术书籍和文献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以及对一些学者名作和理论的观察和思考。早报是一个普及这些知识的好平台。二来,科技与世界变化紧密相关,觉得中文世界报章杂志也需要如此的声音,代表年轻人和学界参与关于科技的讨论。
大概是我活在一个好的时代,可以利用AI和ChatGPT的浪潮来讨论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自觉十分幸运。
感谢编辑用心润稿和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