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美国星期四(7月24日)在华盛顿举行部长级关税谈判,尽管会谈持续了超过80分钟,但最终仍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分析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明“像日本一样出钱就能降低关税”后,韩美谈判前景愈发复杂。
据悉,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金正宽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主导此次会谈。韩方称双方“以诚意协商”,但对能否在8月1日“对等关税”生效前达成协议态度谨慎,仅称“难以预测”。
据了解,当前最大分歧在于对美投资规模。韩国拟提出约1000亿美元(约1280亿新元)投资方案,但美方期望值被认为在4000亿美元以上,方能比照日本获得优惠。特朗普近期在公开发言中称,日本投资5500亿美元,换来了关税下调与市场开放,此番言论被视为对韩国施压。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卢特尼克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称,他“听到”韩方在读到日本协议的内容时,嘴里冒出了脏话。此言被解读为刻意刺激日韩竞争、借机推动谈判。
若谈判破裂,韩国将自8月1日起面临25%的惩罚性高关税,汽车、钢铁、半导体等主力产业恐遭重创。
经济界警告,协商若超时将带来实际代价。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估算,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滑多达0.4%;富国银行更预测,高关税将使韩国今年经济增长率逼近“零点线”。
汽车产业将首当其冲。2023年韩国对美汽车出口达347亿美元,占比近五成。SK证券估算,若实行25%关税,现代、起亚等车企将损失逾10万亿韩元(约92亿新元)营业利润。而日本已将关税降至15%,韩国企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受挫。
为缓解局势,韩国政府正考虑提出更具说服力的投资方案。部分专家建议以大企业为主力,辅以政策性金融工具,构建千亿美元级投资“组合”。农产品是否进一步开放亦受关注,专家强调,应避免因大米、牛肉等议题影响整体协商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