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老人”高尚全逝世享耆寿92岁

中国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昨天病逝,享耆寿92岁。(互联网)
中国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昨天病逝,享耆寿92岁。(互联网)

字体大小:

曾参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被称为“改革老人”的中国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昨天(27日)病逝,享耆寿92岁。

综合中新网和第一财经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讣告公布,高尚全因病医治无效,昨天下午3时02分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具体丧治事宜另告。

报道称,改革是高尚全毕生的追求,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但是他仍是三句话不离“改革”,被媒体称为“高改革”。作为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者和亲历者,高尚全一直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高尚全1929年出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因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被分配到东北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局。

从1952年参加工作到1982年,高尚全在机械工业系统整整干了30年。1982年起任国家体改委处长、副局长、中国体改研究所所长,1985至1993年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1999年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报道称,高尚全对改革充满热情与信念,并长期为中国改革献计献策。他曾先后参加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等六次中央重要会议文件起草工作。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高尚全参加了该报告的起草。

他曾撰文回忆,当时起草小组中的许多人坚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所以“市场”这两个字不能出现。面对许多“老资格”的反对,他在西苑旅社组织召开了一次理论讨论会,与会专家达成了共识,认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经阶段。他把这次研讨会的意见汇报给了中央决策者,力陈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突破的时机已经成熟。

最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了中共中央文件。邓小平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稿”。

中共中央第二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高尚全也参加了这份《决定》的起草工作。在他的极力主张下,“劳动力市场”首次写进中央文件。

按照传统观念,“劳动力市场”与剥削剩余价值挂钩,而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就是消灭剥削。直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决定》修改稿,还是只提“劳动就业市场”。但高尚全坚持认为,中国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劳动力和资本是最重要的要素。

高尚全的另一次建言则发生在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当时,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改革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正是由于整个经济体正大踏步地迈向市场化,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新兴市场主体的壮大对市场体系、金融体制、投资门槛、国企垄断以及政府职能等一系列体制性障碍提出了新的改革诉求。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创新点之一,明确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全会文件起草过程中,高尚全曾两次在起草组会议上发表意见。其中一次是2003年6月9日的起草小组会议上,他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其中主要谈关于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高尚全提出,一是通过实行股份制,发展混合经济。有的可通过上市变成社会公众公司,实行资本社会化;二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财产组织形式,使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尚全说:“我建议把‘公有制为主体’,完善为‘公有制为主导’或‘国有经济为主导’。十六届三中全会接纳了我的建议。”

“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高尚全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改革不能脱离现实的国情,去一步到位马上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们没有采用“休克疗法”,而是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路线,包括阶段性改革目标的设置,譬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历史证明,这是睿智且成功的。

报道称,他关于“企业自主权”“商品经济”“劳动力市场”等一系列改革建言,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改革理论的发展。

他曾在1956年提出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当时,有两件事情引起了高尚全的注意。一件事情发生在沈阳,有个变压器厂,属于一机部管辖;还有一个冶炼厂,属于冶金部管辖。两个厂一墙之隔,近在咫尺,但却不相往来,原因是他们的业务都要经过部里调配。变压器厂需要铜,不能直接去冶炼厂买,而是要向两个部打报告,审批之后才能购进。

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上海。1956年夏天,上海异常炎热,一家企业为了防暑降温,向上级部门打报告申请购买电风扇,报告通过11个部门的漫长审批,终于获得批准,但这时夏天已经过去了。

这两件事对高尚全的触动很大,“觉得不改革不行了”,于是他写了一篇调研报告《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直陈企业自主权过小,由于中央主管机关管得太多、太细。这篇报告被人民日报发表,引起企业界和各有关部门的关注。

高尚全曾说:“改革是无止境的,是一项长期任务,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最终为的是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与人民分享,改革搞好了,老百姓就能够真正富起来,国家才能够强盛,民强才能国强。”

高尚全出版了多部专著,他在2018年出版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思考》中曾说:“我已经88岁了,为什么仍然要朝九晚五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新时代的改革开拓者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有更多的方法可以适用。改革是我这一生的追求,也是我这一生的牵挂。唯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直到永远。”

高尚全也力挺华为。2019年9月21日,高尚全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的“与掌门人同行-致敬共和国70周年”主题论坛发表演讲称,“华为从最初从事交换机贸易、到如今发展成如独一无二的全球型企业,经历值得思考。我在1997年参加十五大报告起草时,有人提出‘华为姓资不姓社’、‘华为的职工持股是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对此表示不赞成。”

这场20余年前的争论,如今早有定论。1997年,高尚全在参加中共十五大报告起草时,有人给中央写信“举报”华为科技公司,说它姓“资”不姓“社”。理由是华为国家没有投资,是非公有制企业,又搞了职工持股,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之后,高尚全主动提出去深圳实地调研。调研的结果令他兴奋。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以2.1万元(人民币,4300新元)起步,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企业却给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税收和财富,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就业,职工也分享到了发展的成果。高尚全认为,它恰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后来,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最终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高尚全在上述论坛提出,在华为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是激发这一企业创新的动力。同时,华为的创新是开放的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

对于民营经济,高尚全提出“绝不会离场,而且要越做越活”。对于国有资本,高尚全认为“要做强做优做大,落实中性原则”。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