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中国“凭票买房”的时代来了?

7月29日,一名建筑工人在上海一个在建住宅开发项目的楼顶上拍照。(彭博社)
7月29日,一名建筑工人在上海一个在建住宅开发项目的楼顶上拍照。(彭博社)

字体大小:

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调控楼市的文件与动作接连不断。“凭房票买房”的消息前天横空出世,有分析预测,“房票”还仅是一曲前奏,山雨欲来风满楼,更多更硬更响的房市调控措施即将登场。

究竟何为“房票”?

本周三(7月28日),湖北武汉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征求《市住房保障房管局关于加强购房资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按照这份征求意见稿,购房者需先申请购房资格,符合条件才能领到购房的“房票”,有效期60天;房票一次只能登记一个楼盘,登记后即时锁定,不可以再去另外的楼盘登记。不过,文件并未透露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领到“房票”。

换言之,未来买房须凭“房票”进行登记买房,而且在“房票”有效期内只能登记一个楼盘。

中国一些媒体打出“凭房票买房”的标题,不少网民马上联想起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

也有人形容,“房票”相等于购房资格认证,通过预审资格将一些“伪需求”,如投机炒房——挡在门外。

若政策落地,新楼开盘日动辄数千人挤爆现场的画面将消失,“一秒抢完房源”的消息也不会再有。因为无论是想进场扫购的投资(或投机)者,还是通过“先占名,后转名”的房产中介,手上都没有“房票”,即没有购房资格。

经过预审、手握“房票”者必然是对买房有“刚需”的人,而且只能登记一个楼盘。这会让需求供给更透明合理,而不会被投资者或中介制造的需求假象炒高房价,从而有效稳住房市。

中国一些媒体打出“凭房票买房”的标题,不少网民马上联想起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互联网)

中央地方轮番发声

在“房票购房”的意见稿公布翌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7月29日约谈了银川、徐州、金华、泉州、惠州五个城市,要求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

这是今年以来,官方第二次诉诸房地产约谈制度。上一次是今年4月,住建部约谈了广州、合肥、宁波、东莞、南通等五个城市,要求坚决遏制投资炒房。

而在一周前的7月23日,住建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建立等目标。

就在《通知》发布前一天(22日),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国副总理韩正出席了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他当时强调,要“解决好大城市的住房突出问题”“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等。

从地方层面上,武汉拟出台“房票”新规、上海采取“限地价”和“限一手房价”的“双限”举措、深圳率先出台二手房指导价等等,都是地方试图以各种方式,配合中央稳房价、房住不炒的大原则。

7月29日,一名市民在中国上海正在建设的住宅区附近慢跑。(彭博社)

未来还有更多管控“大招”?

除了上面这些已亮剑的举措,有分析认为,中央与地方未来还会祭出更多“大招”来管控房市。

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昨天发表分析文章,认为限制房市的空间很多,“更厉害的大招还在路上”。

文章预测,房市的“政府定价”时代正在到来,当局可通过限价进行限贷。对于开发商,也会有更多的去负债、去杠杆行动,遏制开发商大肆集资买地盖房。文章也预计,房地产税全面落地可能要到2025年之前,而房地产税试点将会提前落地,一些热门城市首当其冲。

FT中文网昨天也发表了分析文章,认为整体房地产市场调控思路已经转向公共品,并将越来越强调“公平”。文章认为,中国政府的所有政策,都是希望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质,并为其增加公共属性。文章预测,如果房价仍然无法得到有效遏制,那么全面的房产税政策以及更加严格的限售、学区划片等举措将大概率出台。

如果房市管控措施收紧,在一线城市里“掏空六个钱包也凑不齐首付”买房的情况,至少不会恶化。

发展商与老百姓喜忧参半

那么这些现有与未来的管控政策,对房地产发展商与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对于发展商而言,紧跟政策变化并且迅速做出调整是必要的,这本身也提高了运营成本。曾经通过高杠杆赚得盆满钵满的大型发展商,将面对资本运作与扩张受限,至于小型发展商,要想不在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冷的寒风找倒下,否则就得利用时机挣脱被大玩家挤压的窘境,找得一线生机。

对于民众而言,手上有几套房,并期盼从高房价中获利的人将失望。“刚需”一族、如希望买房成家的民众则可能看到希望。在一线城市里“掏空六个钱包也凑不齐首付”买房的情况,至少不会恶化。

更大的政策蓝图

有分析认为,在控制金融风险之外,房地产调控的另一个宏观意义是希望通过控制房价来降低家庭生活开支,在长期时间内鼓励生育。

有分析认为,在控制金融风险之外,房地产调控的另一个宏观意义是希望通过控制房价来降低家庭生活开支,在长期时间内鼓励生育。(互联网)

关于生育,不少在中国大城市育龄夫妇面对的问题是:教培成本太高,自己工作忙碌市场需要加班加点无法照顾子女,未来子女成家时又要掏空“棺材本”帮忙子女支付高额的房子首付。而官方近期的诸多政策,似乎都在瞄准这些痛点下药。

前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昨天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当前的大势,“就是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去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

在他看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就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防止资本在教育、住房、互联网等民生领域过度扩张和垄断。

从这个纹路梳理,中国政府在互联网“反垄断”、教育“反内卷”、房市“反炒房”似乎是有意组成的连环拳,但是每一次的打击手法都是使用行政命令的“震撼式疗法”,而且每每“余震不断”。高房价是大量中国民众的痛点,政府这一轮密集调控会否让高房价问题“药到病除”,让中低层民众得到更多实惠呢?实际上,不少人仍半信半疑,更担心会重回计划经济时代。对于这方面的担忧,只能由政府后续推出更有效、有力的政策来让民众安心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