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官媒发文评“粉丝经济”,下一步要留意什么?

2018年,腾讯视频出品的中国收档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主流媒体也基本持正面评价。(互联网)
2018年,腾讯视频出品的中国收档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主流媒体也基本持正面评价。(互联网)

字体大小:

粉丝经济生病了——中国官媒如是说。在中央网信办进行了两个月的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后,央视网今天再发文重申,粉丝经济过度内卷,需要“治一治”病。

追溯起来,“粉丝”一词脱胎于英语的fans,指某明星艺人、球队甚至产品的支持者、追捧者,汉语原本叫歌迷、球迷等等。近年不知何故,这些“迷”也用音译的“粉丝”代称。

粉丝经济则由来已久,很多年前,粉丝经济的内容主要是粉丝为了追星而购买偶像海报、磁带、CD、追看演唱会、看他们的电影等。粉丝之间的彼此炫耀与攀比,也完全不是新鲜事,比如在南洋一带,戏曲名伶的粉丝会送现钞编成的花环给偶像。

但是,进入流量时代,“粉丝经济”的规模与性质与过去已相当不同。

在中国,粉丝经济的蓬勃发展包含一个有趣的现象:幕后的操盘手/经营者千方百计给粉丝“赋权”——可以用货币交换的权利,让粉丝对明星的活动有直接参与感、对明星的成就有拥有感;这种交易多大激高了明星艺人的商业价值,明星与经营者再从中获利。

这个过程,可以从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追溯起,中国进入电视选秀时代, 粉丝票选可以左右艺人的成绩。

2012年以后,以AKB48、SNH48等爆款新兴偶像团体形式出现。这些团体通过活动现场及网络投票的形式,与粉丝进行高频互动,引导并维护受众的情感投入,由粉丝决定团队的咖位排行。这带动了一次粉丝经济的升级。

同期,出现了TFboys这个以培养“妈妈粉”“姐姐粉”为目标的团体,“粉丝妈妈”和“粉丝姐姐”幻想自己见证“儿子”“弟弟”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在追星过程中得到参与感、成就感,更加强了忠诚度。

2018年偶像养成节目登场

到了2018年,爱奇艺推出的《偶像练习生》及腾讯制作的《创造101》,也是走“养成真人秀”路线,把“粉丝经济”玩得更高阶。

2018年红遍全中国的《偶像练习生》。(互联网)

2018年被形容为偶像养成节目元年。该年6月《偶像练习生》播放量破30亿、《创造101》首播播放量就近2亿,两档节目至今话题阅读量总和超过170亿,每天有数以万计的粉丝为节目中的练习生投票,微博、微信朋友圈每天持续刷屏。

这两档都是互联网平台制作的节目。在当时,中国主流媒体对这个新现象仍是持正面态度,并认为偶像养成节目的赛制,解决了过去偶像养成节目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快速商业变现和节目结束选手出道后的后续开发。

于是乎,粉丝经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根据直连付费粉丝的综合电商平台Owhat在2020年发布《2019偶像产业及粉丝经济白皮书》。其中显示,2018年中国粉丝经济市场规模已达到450亿元,同比增长60%;白皮书还预计2020年,偶像市场总规模可达1000亿元。

粉丝“花钱买票”的倒牛奶丑闻

不过,这个爆发式生长的粉丝经济,不久后就出现异化现象。今年5月4日晚,爱奇艺出品的《青春有你》第三季被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责令暂停录制,导火线是网传的几名大妈倒牛奶视频。

一群大妈坐在水沟旁集体倒牛奶的视频,让《青春有你》第三季(右)成为众矢之的。(互联网)

话说《青你3》共有119名练习生参加,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一个个被淘汰出局,节目原定5月8日为最终成团夜,当晚助力值最高的九名选手即可出道。

获取助力值的方式,包括登陆爱奇艺App、爱奇艺泡泡App,还可以“花钱买票”——购买《青你3》独家冠名商蒙牛旗下的真果粒产品。

为了给“爱豆”(Idol)投票,粉丝们需要大量带有投票功能的奶卡、奶盖、奶票。

一条产业链形成了:经销商在拿到带有投票功能的奶饮品时,雇人将奶和奶盖、奶卡、奶票拆分,后者就像“股票”一样流通到选秀市场里,由粉丝或粉丝后援会购买,用作给偶像投票用,而开了箱的奶,则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售卖给粉丝。

一箱牛奶开箱后还能喝,但是有的投票二维码是印在奶盖上,必须开瓶才能使用,这些奶会很快发酸,于是经手人就雇人把奶饮品倒掉。

此外,“奶票”的价格也随着比赛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据说5月3日时奶卡已经炒到了25元一张,奶盖3.8元,超级奶卡超过50元。

这个过程,因“大妈倒牛奶”视频的曝光,引发众人对浪费现象的怒火,也让粉丝经济的负面性成为公共话题。

粉丝经济呈颓势

中国当局整治与粉丝有关的不良现象,随后在6月开始了。

6月中旬,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

中央网信办6月中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中央网信办官网)

饭圈即粉丝圈,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五类“饭圈”乱象行为:一、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等行为;二、“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等行为;三、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四、以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五、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等形式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行为。

这期间,“顶级流量”明星吴亦凡闹出诱奸绯闻,更为官方的饭圈专项整治行动添了柴火。离奇的是,还有不少吴亦凡粉丝组成“吴亦凡救援群,而这些救援群恐怕十有八九又是“钓鱼群”,一些网民用这个伎俩带动更多流量。

“流量顶流”吴亦凡上周已因涉嫌强奸罪被逮捕。(互联网)

中央网信办本月通报,在专项行动下已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解散不良话题814个,拦截下架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39款。

另据《证券时报》,最近多款用户数量较多的追星应用被集中下架,包括桃叭、超级星饭团和魔饭生pro等应用,一些还未下架的应用则开始采取未成年人禁止消费等措施,以符合整治饭圈专项行动的要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官方祭出“整治”行动前,粉丝经济其实已呈现疲态。

今年4月,界面新闻就刊登评论指,“唯流量论”的商业模式已经表现出一定的颓势,视频平台多部流量明星主演的剧集遇冷,偶像选秀节目的打投数额也不算稳定,可以认为是流量转化和变现效率降低的表现,或许会带动各方重估流量生意的性价比。一些明星及后援会也先后发声拒绝粉丝的集资、打投,或将成为这种变化的推动力。

回到前述央视的文章,其中提到流量至上的玩法获利高、见效快,但实际上只是资本在搞流量的“大水漫灌”,催生的只是泡沫,制造的是虚假繁荣。当同质化明星的流量被瓜分完毕,无法通过异质化内容和作品带来粉丝增量,粉丝间的“内卷”现象就必然产生,匪夷所思的“倒牛奶”式乱象就难以避免。

这或许才是粉丝经济面临整治所暴露的深层规律和个中原因。在无法创造更进一步的价值后,就会进入愈来愈恶质的“内卷”现象。近年来,诸多依附网络流浪崛起的企业,都在复制“跑马圈地割韭菜”的经验,用户可能“先被圈后内卷”。

那么,对于广大、已经不是少年少女的非粉丝而言,在这个趋势中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娱乐圈“粉丝经济”背后的大台,不乏近期被置于镁光灯下的互联网巨头。其次,粉丝经济和网红经济等热门概念近年也涌入中国股市,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这些业务板块中有所布局,其中既有媒体类的流量平台,也有精准营销服务商,消费类公司等等。在这个背景下,关注中国经济金融动态的人士与投资者要留心什么,已不言自明。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