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 有“花式爱国”还需要奥运吗?

北京2022年冬奥圣火采集仪式周一(18日)在希腊古奥林匹亚举行后,火种于昨天(20日)运抵北京。图为扮演最高女祭司的演员乔治乌从圣火盆点燃北京冬奥会火炬。(新华社)
北京2022年冬奥圣火采集仪式周一(18日)在希腊古奥林匹亚举行后,火种于昨天(20日)运抵北京。图为扮演最高女祭司的演员乔治乌从圣火盆点燃北京冬奥会火炬。(新华社)

字体大小:

北京2022年冬奥圣火采集仪式周一(18日)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古奥林匹亚举行后,火种于昨天(20日)运抵北京,标志着北京冬奥会开始进入倒计时。

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而北京也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然而,对于这份荣誉和即将到来的这场国际体育盛会,中国民众似乎显得热情不高。

回想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的2008年,从奥运会徽的发布到吉祥物“福娃”的出炉,从开幕式的保密工作再到鸟巢细节的曝光,和“北京奥运”相关的每一个消息,都会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那首两岸三地群星汇集的奥运主题歌《北京欢迎你》也在大街小巷传唱,至今仍是民众耳熟能详的歌曲。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互联网)
2008年的奥运主题歌《北京欢迎你》群星云集。(互联网)

再看北京2022年冬奥会,早在2019年9月就发布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对许多网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长什么样子,对冬奥会的会徽、主题歌以及举办场馆等更是一无所知。就连昨天“火种抵京”的消息在网上也未激起多少水花。

13年后,北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还在同一个点?

横跨13年,两场奥运所得到的关注度截然不同,但细细想来,中国当时和现在所处的外部环境却又有颇多相似之处。

2008年北京奥运会自申办成功以来就遭到一些国际组织在人权、两岸、环境等问题上的质疑,引起不少争议。无国界记者也因反对中国限制出版自由而发出抵制。

此外,藏独组织及支持者在火炬于海外传递期间多次干扰活动,在奥运举行初期,也有数名藏独人士在北京集会抗议。

北京奥运火炬08年在巴黎进行传递时,有藏独人士出来干扰,残疾火炬手金晶奋勇保护火炬的画面在中国网络上广为流传。(中新社)

13年后的今天,正值中国与西方阵营关系紧张,这也使北京所面对的外部压力有增无减。美国国会、加拿大议会、欧洲议会和一些西方人权组织自今年年初以来就围绕新疆、西藏、台湾和香港等议题呼吁抵制冬奥会。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今年5月以新疆人权等问题为由呼吁对冬奥会展开“外交抵制”,并指参加该赛事的国际领导人将失去道德权威。

同样,在周一雅典圣火采集仪式前,一名藏族少女和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前副会长邵岚现场拉横幅抵制冬奥。

藏族少女和邵岚周日(17日)作为付费观光客进入雅典卫城,攀上现场的钢铁台架,在架上悬挂展示西藏旗帜和香港抗议运动中的政治横幅。被现场保安人员阻止后,两人留在台架上,展示“藏独”标志雪山狮子旗以及“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横幅,并高叫“Free Tibet(解放西藏)”、“No freedom, No Games(没有自由,就没有奥运)”等口号。(视频截取)

两次奥运前夕所面对的不利外部环境都使中国民众产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彼时的汶川大地震和今年发生的河南水灾等自然灾害,也都引起中国网民对“多难兴邦”的共鸣,爱国情感进一步被激发。

为何冬奥会遇冷?

既然环境都颇为相似,为何中国网民对此次冬奥会态度要比08年奥运会冷淡得多呢?

首先得承认,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从规模、项目和参与人数等都不在同一个级别。虽同为奥运赛事,但由于气候和场地条件限制,冬奥会的参与度要远远低于夏奥会,国际社会和各国体育组织也因此对夏季奥运会更加重视。

同时,持续不断的疫情也限制了冬奥会的宣传和造势。上月29日,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不面向境外观众售票,仅面向境内符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的观众售票。

北京冬奥组委还宣布,冬奥及冬残奥运动员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其他人员则执行“二选一”——要么来华前14天完成全程疫苗接种者,入境后直接进入闭环管理;要么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入境后进行21天集中隔离观察。

也因为疫情,周一的奥运圣火在希腊并未按过去传统那样在当地传递,北京冬奥组委昨天也介绍,在北京的火炬传递将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原则进行。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只有一个小型代表团当天在北京机场迎接运送圣火火种的航班。圣火点燃仪式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室内举行。国际记者在不到12小时前才得到通知,被邀请者只能在接受冠病病毒检测后才能参加。

北京冬奥组委特别代表、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于再清前天(19日)在希腊举行的交接仪式上展示北京冬奥会火种灯。(新华社)

相比之下,2008年的这场仪式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了仪式,成千上万的观众观看。

一系列的疫情防控措施都在某种程度上缩减了冬奥会的规模,也必然会让冬奥会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对比08年的奥运盛况,此次境外观众连票都不能买,中国网民又如何能再次唱起《北京欢迎你》呢?

何况,中国甘肃、内蒙古新一轮疫情暴发,北京周一还报告了一例甘肃赴京人员冠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并封锁了涉事小区。到明年2月,疫情会如何发展,会否再次影响北京,种种不确定性也降低了国内民众对冬奥会的期待。

奥运不再是证明国力的唯一方式

和13年前还有很大的不同是,今天的中国不再把举办奥运视为证明国力的唯一方式,在经济、科技、军事、航天等多个领域全面崛起的中国有了更多元的舞台去展示自己。

“奥运会举办权”的获得曾经承载着中国的民族梦想,08年奥运会的举办也因此被视为国家荣誉的象征;但在今天,从官方的宣传来看,似乎更偏重展示中国文化以及奥运精神本身,这也让国内网民看待奥运的态度比过去更加理性和冷静。

这与前不久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多家官媒陆续发文呼吁打破“唯金牌论”、“享受奥运”如出一辙。

中国纪检监察报发文呼吁观众树立理性金牌观、胜负观,更好的享受奥林匹克精神;北京日报则指出,“唯金牌论”本身就是狭隘的表现。多一些真诚的掌声,少一些无聊的口水,是对运动员和奥运精神的尊重,也是大国国民应有的表现。

华声在线一篇题为《透过奥运会这扇窗看中国》的文章说,“奥运会是一扇窗口,透过它,能看到‘中国平视世界时那份从容豁达、平和自信’,“不再只盯着金牌””。

中国队在7月26日的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中,惜败日本组合。中国纪检监察报隔日发文呼吁观众树立理性金牌观、胜负观。(法新社)

尽管冬奥会在网络上热度不高,甚至相关话题上热搜排行榜的都寥寥无几,但以过去一个月的热门话题为例,无论是爱国电影《长津湖》票房屡创新高,还是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或是孟晚舟回国,都与当下高涨的爱国热潮挂钩,与13年相比,中国的“爱国热”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但因为有了更多的途径去“花式爱国”,对冬奥会的关注或许已经不再是表达爱国情感的首选方式。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