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改善、新业务量增加、通胀压力减弱等共同作用下,2021年12月中国财新制造业PMI创半年新高,其中产出分项指数升至一年来高位,供应链表现趋稳,供需两端均有回暖。不过,全球新冠疫情和航运问题继续困扰出口,制造业新出口订单分项指数连续第五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严环保政策抑制钢铁等原材料价格,投入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降至19个月和20个月低点。

据路透社报道,财新/Markit周二联合公布,2021年12月经季节性调整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重返荣枯线之上至50.9,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50和上月的49.9,为六个月最高。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说:“2021年12月制造业景气度恢复,供求有所改善,通胀压力缓解,但就业市场依然承压,经济基础恢复不牢固,企业乐观预期有所减弱,疫情反复和海外需求仍是不稳定因素。”

他并指出,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就业指数和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失业率数据均指向就业市场改善动能边际趋缓,未来一段时期,政策层面应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支持以及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从分项指数看,产出指数升破52,为一年来最强劲,月内增产的企业普遍反映市况改善,新接业务量增加,消费品类与投资品类产量上升,中间品类产量基本持平;新订单指数返回50上方,样本企业提到客户需求改善、新客户有所增加,但也有企业反映成本相对过高、供应周期拖延、疫情持续,抑制了订单的整体增速。

就业则进一步收缩,就业指数连续五个月位于荣枯线下,12月降至10个月最低。根据企业反映,用工数量下降是因为员工自愿离职或退休后,空缺没有得到填补,另外还有部分原因是订单增长相对低迷。由于部分企业人手短缺,影响业务完成率,积压业务量连续10个月呈现上升,12月当月积压率较11月加剧。

虽然业界的经营信心整体维持强劲,但乐观度降至20个月低点,企业认为全球疫情持续,趋势未明,供应紧绌将是未来一年面临的重大挑战。

2021年12月国内疫情发酵,陕西西安多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超100例;1月3日中国大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8例,分布在陕西、浙江、河南三省。

调查样本企业称,钢铁等原料价格回落,有助抑制成本涨速,出厂价格指数跌破50,创20个月最低。而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制造业PMI亦显示,2021年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48.1和45.5,分别较上月下降4.8和3.4个点。

王喆指出,通胀压力继续缓解;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显示企业降价促销驱动较强,投资品出厂价格下降较消费品和中间品更为明显。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在能源保供同时亦未放松对环保的重视。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钢、水泥等重点原材料大宗产品产能只减不增;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

在大宗商品价格渐下行、企业生产状况改善等积极因素助推下,中国2021年12月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双双超预期表现,分别创下五个月和三个月高位收官。

受疫情爆发影响,财新制造业PMI在2020年2月曾大幅降至40.3,创2004年4月本项调查开启以来纪录最低。

中国财新传媒2015年6月底宣布获得Markit公司编制的PMI在中国的冠名权,财新中国PMI于当年8月起正式发布,更名后PMI统计方法不变。PMI高于50显示扩张,低于50则表明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