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香港人的恋殖与恋旧

香港资深影视及粤剧演员罗家英哀悼英女王的言论被指“美化殖民者”,他随后在微博发布道歉视频,强调自己是中国人,不会“数典忘祖”。(罗家英视频截取)
香港资深影视及粤剧演员罗家英哀悼英女王的言论被指“美化殖民者”,他随后在微博发布道歉视频,强调自己是中国人,不会“数典忘祖”。(罗家英视频截取)

字体大小:

“数典忘祖我做不出。我是中国人,我永远爱我的祖国。”

以上发言来自香港资深影视及粤剧演员罗家英发表在微博的一段道歉视频。初见这段话,不少中国大陆网民难免心里一紧,以为罗家英犯了什么严重的政治错误,甚至准备去下载他在大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大话西游》以防被封杀。

而在发现他是在为哀悼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时发布的一段“未加深思熟虑”的哀悼之词道歉后,不少网民在评论里感慨“没有必要吧”。

原来,今年75岁的罗家英在星期二(9月13日)前往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悼念上星期去世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在自己的Instagram账号上发图写道:“她登基,我七岁,这70年来,英女皇是我的长辈,看着我成长到老矣。香港在她的庇荫下,人间福地,还有几多个长辈呢,鲜花一束,谨致敬意,万世流芳,大象无形。”

今年75岁的罗家英在星期二(9月13日)前往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悼念上星期去世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在自己的Instagram账号上发图配文,其中“香港在她的庇荫下,人间福地”一句惹来争议。目前,该帖文已被删除。(互联网)

这段表达了对老人的怀缅的言论,给罗家英带来了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波。

都是“福地”惹的祸

有人指出,“香港在她的庇荫下,人间福地”一句,美化了英国在香港百余年的殖民历史,批评罗家英“认贼作父”“恋殖心态”,香港知名导演高志森更是在面簿上发文,直斥“没有香港人的奋斗、努力与自强,香港不可能是福地”。

在罗家英删除原始博文并发布致歉视频,希望大家不要过分解读他的发言后,高志森也再次发文,称虽然觉得悼念没有问题,但仍不同意罗的“福地”论,也自认没有错误解读罗的话。

大部分批评罗家英的人,态度也和高志森差不多:在中国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都对伊丽莎白二世离世表达了深切哀悼的前提下,不论是罗家英,还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哀悼英女王都可以理解,但若是有意无意把香港的繁荣归功于英国的统治,就没那么好接受了。

高志森的面簿评论区有网民留言说:“香港在英国治理下的成就,不是靠英女王或英政府的庇佑,是我们这一代的努力和艰辛换来的,不要在英女王面上贴金。”

香港知名导演高志森星期二在面簿上发文,喊话罗家英:“没有香港人的奋斗、努力与自强,香港不可能是福地”。(高志森面簿截取)

香港自1843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让给英国管辖,成为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直至1997年才回归中国,很多像罗家英一样的老一辈香港人,确确实实曾经历过英女王的统治。

这些人,以及认为罗家英没有错的人,不免会问,对比中国大陆同时期陷于政治动乱与贫困,香港上世纪6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甚至成为东方好莱坞、华人流行文化重镇,难道不就是在英国统治下的“福地”吗?感怀当年的安稳度日、逐渐提高生活水平,因而感谢英女王的“庇荫”,在他们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大陆网民留言说:“其实我认为你之前的哀悼之词挺正常的,毕竟你大多时的生活岁月都是在她的统治下,那段岁月香港也是发展得很好,人有感情怀念一下挺正常的。”

还有网民指出,罗家英和他的夫人汪明荃一直都是明确的“亲中派”,爱国这一点不用质疑,此次发言即使确实有不妥之处,也不该“一棒子打死”。

哀悼的政治之争

事实上,对英女王表达了哀思的香港人远不止罗家英一人,由此引发的“恋殖”争议也绝不只停留在他身上。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9月13日报道,有大批香港市民此前一天身穿黑衣、手拿鲜花到英国驻港总领事馆排队悼念女王,不少人排了近四小时才能进入馆内签字。

在这篇题为“‘恋殖’与国安法下的‘另类政治表态’”的报道中,BBC采访了数名香港老、中、青年人,他们纷纷表达了对女王的不舍以及对殖民地时期香港的怀念、向往之情。这些人中也不乏对香港现任政府不满、或者准备移民海外的人。

其中75岁的冯女士告诉BBC,她在女王传出身体抱恙当晚彻夜难眠,得悉她逝世后忍不住哭,隔天就到领事馆献花悼念。“不可能对她没感情,怎么可能统治了156年,对自己的(前)宗主国、对女王无动于衷,那是冷血的。”

她还说,英治年代港人丰衣足食,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制度,也有完整的法治,让全世界都来香港投资,并说“我恋殖又如何?英国对我们好,我们不应该恋殖吗?”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在星期二的报道中引述75岁的冯女士称“恋殖无罪”。(BBC)

而未经历过英国统治的几位受访年轻人则坦言,他们担心香港殖民地历史失传,并从历史和国际关系的角度认为女王是位优秀的领袖人物。

一名21岁的黄小姐告诉BBC,自己虽未经历过英治年代,但仍感谢英国在1997年前那么照料香港,让港人享受法治和自由,“可惜现在已经消失得七七八八”。

拥有官方背景的香港建制派报章《大公报》同日则发表评论文章,指类似上述BBC报道的外媒文章是“别有用心的政治宣传”,称“反华媒体幻想的‘港英遗民’占香港社会主流,不过是可笑的自我意淫”。

文章怒斥那些报道“虽然写的是英女王逝世,实际上是在替‘殖民统治’洗白、为‘爱国者治港’抹黑,可谓居心恶毒”。

该评论文章说,网上广传的“港青单膝跪地拜祭”的照片中的青年只是极小部分人,但他们至今仍然存在的“恋殖心态”值得关注。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香港回归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接受了港英管治模式,没有真正按照回归后的宪制、法律及实际情况进行制度性更替,进行“去殖化”工程。

不过文章也强调,“去殖民化”不代表要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要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并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这个“扬弃”过程,需要久久为功。

网传图片中,一名黑衣青年在民众哀悼英女王的花束前单膝跪地,低头默哀,引发大量网民对“恋殖”心态的嘲讽。(互联网)

“恋殖”源于新旧对比

其实,“恋殖”在香港早就不是新鲜的话题,早至九七前的大批量移民,近至2019年的反修例暴动、甚至反对严格的疫情管控时,每当香港社会民生出现波动,这个话题就会被翻出讨论。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郑赤琰2015年接受官媒《人民日报》采访时说,“恋殖”情绪源于香港人的盲目和偏见。

他指出,中国大陆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而当时的香港做为殖民地不受内乱波及,人们自然觉得这里生活安稳;再加上上个世纪中国3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而香港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上升,香港人的优越感也“水涨船高”,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香港优势就难以重现,所以许多香港青壮年也迷恋起殖民地时期的辉煌。

移居英国的香港历史学者杨颖宇被问及哀悼英女王是否体现“恋殖”时也说,所谓的“恋殖”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旧对比之下产生的情感。

不过,杨颖宇强调:“如果香港特区政府在1997年后到现在的20多年间管治得很好,人民安居乐业的话,谁还会记得以前殖民地?”

“恋旧”的香港人

香港数千民众星期一(9月12日)前往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悼念女王,为她留下花束,表达怀念。虽然每个人在沉默的几秒内所想的可能不尽相同,但这份哀思依然真切。(路透社)

悼念已逝的英女王时,究竟是在美化殖民者、怀念殖民地时期,还是仅仅是表达哀思,怀念旧时光,恐怕每个香港人在沉默的几秒内所想的都不尽相同。

虽然确实有部分人对英女王的怀念中带着强烈的政治意图,但不可否认,对于大部分香港人来说,上世纪香港的繁荣是真,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真,对这位如老朋友的女王的离世感伤也是真,如果将这种人之常情解读为“恋殖”“反政府”,未免有些上纲上线。

伊丽莎白二世九十六高寿而逝,环顾四周,与她同辈者,不多矣,她的离去对很多人——不只是香港人——来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恋旧”可能是对他们此刻心情的更恰当表述。

罗大佑和蒋志光1991年发表的经典老歌《皇后大道东》,写的是面对香港主权移交的复杂心理,却也贴合女王离世、时代再翻过一页,而生活仍要继续的现状:“知己一声拜拜远去这都市,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照买照卖楼花处处有单位,但是旺角可能要换换名字。”

想必包括罗家英在内的很多人,都想要有一首歌的时间,能不被问缘由地去怀念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