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美国“芯片战” 中国能突围吗?

美国政府在今年10月初出台新措施,严厉管制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路透社)
美国政府在今年10月初出台新措施,严厉管制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路透社)

字体大小:

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芯片战”继续延烧,全球仍在适应新禁令可能产生的广泛影响之际,美国又向一家科技公司发出警告,指他们违反出口管制。

但是,所涉及的产品不是什么高端技术产品,而是自上世纪50年代就存在,每部电脑都有的硬碟。

美国数据储存设备制造商希捷(Seagate)星期三(10月26日)在一份文件中披露,公司已接到美国商务部的警告,指他们违反出口管制法。

全球最大硬碟生产商之一的希捷公司(Seagate)近日被披露:因为涉嫌违规向华为提供产品,该公司受到了美国商务部的警告。(法新社)

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透露说,涉事的客户是中国科技公司华为。美国商务部已将华为列入贸易黑名单,未获官方批准,华为被禁接收美国出口产品和某些外国制造产品。

希捷否认违反美国出口管制。他们坚持硬碟不应受到美国出口法规约束,因为它既不是美国半导体技术下的直接产品,就连制造硬碟设备本身,也不是任何美国半导体技术的直接产品。

至于为什么被警告,美国商务部拒绝评论。消息人士认为,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凡是使用美国半导体技术制造的设备,都不能用来制造最终产品的零件;无论是生产过程的哪个阶段,都必须遵守出口规则。

简单来说,就是硬碟里的零组件不能使用美国半导体技术制造,制造零件的设备也一样。

希捷目前正在与商务部合作,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公司表示,目前无法估计损失或处罚的范围,但可能面临每项违规行为高达30万美元(42万新元)的民事处罚,或两倍于交易价值的行政费用。

希捷被指触犯的出口管制是2020年8月修订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这项条例限制美国公司向华为运送在美国以外制造的物品,旨在削减全球对华为的半导体供应。

两年后的今天,原本限于华为的类似出口限制在今年10月初已扩展至整个中国大陆,以及在华设立工厂的企业,以全面制约中国的科技发展。新禁令也罕见禁止包括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在中国企业支持其先进芯片的“研发或生产”。

希捷认为,硬碟不应受到美国出口法规约束,因为它既不是美国半导体技术下的直接产品,就连制造硬碟设备本身,也不是任何美国半导体技术的直接产品。(档案照)

如果希捷知情人士解读无误,按照美国对华为出口管制的诠释,这意味美国对华“芯片战”的范围可能比外界所理解的更广泛,它可能还包含美国半导体技术制造的任何零件。 

出口管制涵盖的范围如果持续扩大,面对“锁喉”的恐怕不仅是中国芯片业,而是使用美国半导体技术的所有中国相关产业都可能受冲击。受牵连的也不仅是中国企业,在中国设厂的外企都受影响,要不就关厂,或者将工厂撤移到中国大陆以外地区。

由于许多科技产品的上下游都是环环相扣的,遭受诸多限制后,整个供应链难免受严重波及。

台湾和韩国芯片业首当其冲

台湾和韩国分别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芯片产地。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集邦科技的估算,台湾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中的市场份额达到62%,韩国则达18%。

尽管像韩国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以及台湾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商在美国最新一轮出口管制都获得一年豁免,让他们在中国大陆的生产暂保无虞。

但是,这些制造商一致认为,豁免是美国给他们做出改变的最后期限,不是让他们继续受益的信号。

SK海力士获得美国政府为期一年的豁免许可,允许其使用美国技术在中国生产晶片。(路透社)

《日经新闻网》引述一名消息人士称,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已开始评估他们在中国运营的商业风险,并为不同的情境进行规划。

面对美芯片出口管制,SK海力士将2023年资本支出削减一半。公司星期三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营业利益为1.7万亿韩元(约合16.8亿新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6.7%,营收同比下降7.0%至11万亿韩元。

SK海力士首席营销官卢钟元(Kevin Noh)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公司正为各种突发事件做准备,包括华府禁令可能使他们无法获得维持无锡DRAM工厂所需的设备。“如果到时候难以维持无锡厂的运作,我们也许必须卖掉这家晶圆厂,或把设备搬回韩国。”

有消息指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为确保遵守美国限令,已暂停为中国大陆半导体设计先进芯片。(路透社)

上周,台积电也将2022年的资本支出预期下调约10%至360亿美元(约513亿新元)。公司管理层也就整个半导体行业在2023年可能出现下行发出预警,指“台积电也难以幸免”。

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事后也被曝在内部信件中鼓励员工“多陪家人去玩”,休假充电后再继续努力,引起外界议论台积电产能利用率或许持续下滑。

尽管SK海力士和台积电事后都分别出面澄清,表示没有“撤出中国”以及“强迫员工休假或有任何无薪假”的计划。但业界人士认为,此举只为安抚投资者,而高层对于芯片业的低迷展望已一锤定音。

分析:政策成功与否要看盟友和伙伴在多大程度上配合美国

美国通过芯片禁令试图遏制中国在新兴技术方面的发展已成定局,但有分析认为中国未必因此进入死胡同,北京仍可通过加强与美国盟友的协调,以减缓美国出口管制的冲击力。

据《南华早报》报道,布鲁金斯学会东亚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韩国基金会韩国研究主席安德鲁·杨(译音)说:“美国的盟友和伙伴会在以多大程度上配合这一禁令,将关系到政策的影响力。”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艾伦也认同杨的说法。他说,美国须确保所有盟友“在压制中国半导体产业方面都朝着同一方向前进”。

艾伦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篇博文中写道,“要将这些单边出口管制变成多边控制将是一个重大挑战”。他预计,这将是白宫与欧洲、日本、台湾和韩国未来讨论的一个关键外交优先事项。

中国过去一直依赖从日本、韩国和欧洲进口先进的芯片和相关设备,来满足庞大需求,弥补产能缺口。(路透社)

中国是半导体的最大消费国,占全球芯片需求量的45%。除了美国,中国过去一直依赖从日本、韩国和欧洲进口先进的芯片和相关设备,来满足庞大需求,弥补产能缺口。

卡内基亚洲项目的高级研究员李忠民认为,西方国家在制衡中国的战略上要达成共识存在巨大挑战,因为美国的盟友和伙伴都与中国有着重要的经济联系。

李忠民说:“韩国将与美国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但随着美国与中国竞争加剧,韩国盲目跟从美国的态势将会后退。”

禁令或迫使中国自力更生 加快建立自己的半导体供应链

美国出台芯片出口管制后,台湾政府第一时间表明将予以配合。分析指出,像德国或荷兰等工业强国可能不太愿意限制他们与中国的关系。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首席分析师尼斯-格伦伯格说:“我们一直如此依赖与中国贸易关系的某些关键部分,很难改变这一点。”

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半导体出口的限制短期内会抑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整合。但长期下来,这也迫使中国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加大力度建立自己的半导体供应链。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中国的人工智能投资在2026年可以达到266.9亿美元,占全球投资约8.9%左右。这将使中国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一,超过澳大利亚。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的研究也显示,虽然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努力尚未取得实质成果,整体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仍然很低,但它正在芯片行业一些领域悄然取得进展。Natixis说,中国的全球制造能力份额从2019年的20%增长到2021年的24%。

另一方面,有分析也指中国可利用其与个别国家和公司在贸易关系,说服它们不要与美国一道实施这种削弱性的出口管制,以限制美国出口管制欲达到的预期效果。

不过,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埃雷罗指出,许多外国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他们能否承担不遵守美国出口管制的后果。“如果你不遵守,你可能会面临同样的出口管制。”

科技已成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全球芯片产业和电子产品供应链的动荡恐怕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不止是一场中美之间的科技战,也是一场涉及多国和地区的外交战,在技术层面之外,各国也将卷入激烈的外交博弈中。就看各国政府,特别是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是否能通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把供应链危机降到最低。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