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二十条”大路通何方?

中国官方上星期五(11月11日)发布优化疫情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被视为迈出放款防疫限制的第一步。不过,这二十条措施在各地的具体落实,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图为北京朝阳区星期一(14日)关闭大量公共区域核酸检测点后,大排长龙的核酸检测队伍。(互联网)
中国官方上星期五(11月11日)发布优化疫情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被视为迈出放款防疫限制的第一步。不过,这二十条措施在各地的具体落实,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图为北京朝阳区星期一(14日)关闭大量公共区域核酸检测点后,大排长龙的核酸检测队伍。(互联网)

字体大小:

中国官方上星期五(11月11日)发布优化疫情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对入境防疫措施和境内管控措施都做出了一定调整,以求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在经历初见“优化”二字的短暂狂欢后,随着官方重申优化不是“躺平”、仍要坚持“动态清零“,不少人也逐渐意识到,这二十条措施在各地的具体落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从中国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不难看出,针对中国国内的部分防疫措施调整,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效果:有些地区及时落实了部分新规,例如解除了次密接人员和已达标准的密接人员的隔离;但不少地区民众则并未感受到实质变化,甚至有部分地区调整后的措施让人觉得更繁复不便。

除了对境内的疫情防控做出调整,二十条措施也放宽了入境限制,且相关措施改善更为具体、明确。(早报制图)

各地对二十条措施反应

中国国务院11月1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疫情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后,当天即有多个省市召开会议跟进。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广东、河南、河北、海南、山东、吉林、江西和江苏均在当天就召开了会议,重庆市和上海市也分别在12日和13日召开会议,对二十条措施做出表态。

不过,不同省市的表述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北京、广州等地官方表述为“认真落实”二十条措施,而河北、新疆等地的表述则是“对标对表”二十条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事实上,仔细研究二十条措施可以发现,针对境内疫情防控的措施中,除了不再判定次密接、取消中风险区划分,以及对密接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和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的隔离期进行调整外,其余大部分措施并不是可以简单执行的命令,而是以原则性要求和指导为主。

例如,二十条措施中虽然提出“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但仍允许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而是否符合这一条件,就需要当地的疾控部门自行判断了。

天津市星期天(13日)依然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全民核酸检测。(天津南开区政府官网截取)

比方说,星期六(12日)新增了两起确诊病例和58起无症状感染病例的天津市,在星期天(13日)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全民核酸检测,而毗邻天津、同一天新增了161起确诊病例和74起无症状感染病例的北京市,却没有组织全民核酸。

这类原则性、指导性的措施,给各地基层部门留出了依照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措施的余量,但同时也就造成了现在各地理解、执行不一的情况。

部分地区“已读不回”?

在一众地区或多或少依照二十条措施放宽了防疫政策的当下,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就显得格外突兀。

乌鲁木齐自8月10日前后起至今,全市封控近100天,长期封控导致出现诸多民生乱象,当地官方也曾就这些乱象向民众道歉,但如今二十条发布后,却仍未出现实质改善。

尽管当地在星期六发布通告,将357个高、中风险区依照二十条措施的要求,降低为低风险区,却没有提及这些区域何时能够解封,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该通告指出,虽然乌鲁木齐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积极向好,在隔离管控区外发现的阳性感染者越来越少,无新增阳性感染者的小区和治愈出院的人员不断增多,部分小区已依规降低管控等级,但病毒在社区隐匿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防控成果还不够稳固。

拥有约400万常住人口的乌鲁木齐市静默已久,但星期天仍通报新增20起冠病确诊病例和611起无症状感染病例。

乌鲁木齐自8月10日前后起至今,全市封控近100天。图为网民贴出的自封控后再未移动过的车辆照片,其中风景仿佛走过了四季,令人唏嘘。(互联网)

在二十条措施出台后,更是引发网民质疑静默管理不能有效阻碍疫情传播,指责当地全域封控是严重的防疫简单化和“一刀切”,而仍不解封则是对新措施的“已读不回”。

而在二十条措施发布后,再曝出有防疫乱象的,还有仍在本轮疫情发酵期的重庆市。

网传消息称,重庆石铺四季香山小区孕妇星期六(11月12日)早上因身体不适,电话联系社区提出需派车就医,却等候了数小时,最终被送至九龙坡区中医院后流产,被质疑社区管理加码导致送医延误。

当地官方在星期一(14日)发通告回应称,网传120救护车进入小区受阻等情况并不属实,但确实存在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公司沟通不及时、不到位,社区车辆保障不及时,社区工作人员应变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

重庆一名孕妇星期六(11月12日)早上因身体不适,电话联系社区提出需派车就医,却等候了数小时,最终被送至九龙坡区中医院后流产。图为网传的现场交涉情景。(互联网)

该通告称,已向当事人道歉并获谅解,且重庆市也在星期六(13日)发布通知,要求保障群众及时就医和紧急外出等需求,对孕产妇、急难危重病人及其陪护人员无条件放行,但舆论并没有当事人那么宽容。

在微博相关话题下,大量网民为一条小生命的逝去表达了惋惜,并批评热线打不通、应处缓慢等现象未获改善,显然违背新出炉的二十条措施的科学防疫精神,质疑当地仍存在层层加码问题。

落实细化也带来诸多不便

对于选择跟进落实二十条措施的城市,调整后的政策也给部分民众带来了困惑和不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疫情仍在发酵的首都北京。

星期一一早,许多准备在上班路上做核酸的北京朝阳群众懵了:原本分布密集的公共区域核酸检测点,竟纷纷贴出暂停检测的告示,少数仍开放的核酸点,以及社区内的检测点,则排起了百余米的长龙。

也难怪他们选择在网上发帖,询问核酸要去哪里做——北京很多办公楼及公共场所,都要求提供24小时内核酸阴形证明才可入内。而对于核酸剩余时间还够进入工作单位的那些人,晚上回家时进入大部分小区所需的24小时核酸阴性要求,也成了问题。他们自嘲仿佛被两头相矛盾的政策围追堵截,“还不如居家静默呢”。

北京许多社区、办公楼和公共场所均要求提供24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图为北京大悦城商场星期一(14日)下午发布的相关通知。(北京大悦城官方微博)

当天中午时分,朝阳区官方发表通告称,根据二十条措施,将朝阳区部分区域划归低风险区后,对核酸检测点位进行了优化,将进一步向居住区附近布局,方便居民就近就便进行核酸检测。虽然该通告称核酸检测点和通道数量均有所增加,但民众并不太买账。

有不少网民称,自己所在社区核酸点运营时间仅从早上到中午,最迟也不过到下午6时,对于需要通勤的上班族来说,难以协调时间完成检测,不少人需要“请假做核酸”。还有网民反映,大量人员集中在社区做核酸,不仅导致大排长龙,还形成人员聚集,质疑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

而南方另一个疫情重灾区,广州市海珠区的民众,则是在当地原定解封的星期一凌晨,连夜翻起了地图,研究自己究竟能不能离开这一被珠江从主市区隔开的小岛。答案是:几乎不能。因为主要跨江大桥和道路暂时被封了。

图为海珠区官方后续发布的封控地图,其中左、右两个小区域14日解除了封控。但因为通往广州主岛的多个桥梁和对面目的地仍被封锁,只有左侧区域内的民众理论上可以离开海珠区。(“广东海珠发布”微信公号)

“既要又要”难度更高

热衷评论时事、曾多次对中国疫情防控制度和问题发表意见的《环球时报》前主编胡锡进,也在二十条措施发布后,连发多条微博,直言其实行具有很大难度。

胡锡进在星期六(12日)的博文中提出,虽然在发布会后,官方对于疫情防控的原则非常清楚了,“但各地究竟该怎么干,如何做到“既要又要”,讲真非常难。”

他指出,想要达到既防住疫情,又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服务保障的影响的要求,需要各地在大原则和基本规定范围内去各自探索,而这使各地的防疫压力更大。

胡锡进随后在星期天(13日)的微博中,多次提到防疫措施严格程度与民众的承受力的关系。他认为,短期的静默会得到理解,但超长封控则不科学不可取,但他同时也提出,如果疫情大规模传播,也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生产生活秩序。

胡锡进星期一再发两条微博,谈到他对北京、石家庄两个城市对待疫情尝试的态度。

针对网传虽然疫情形势严峻,新增病例数陡增,却选择了“放开”的河北石家庄,胡锡进指出,现在的信息有些混乱,“放开”的说法也使很多人一下子没了依靠感,很不适应,“反而不敢出门了”。

胡锡进在微博发布的一张网传微信群聊记录显示,石家庄某学校多名学生星期一选择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反映出很多人在疑似“放开”后,反而不敢出门的心态。他也配文称“这既像是段子又不像是”。(胡锡进微博)

他呼吁民众不要惊慌,要相信当地政府会跟着二十条政策往前走,不会置群众安全于不顾。

另一条微博中,胡锡进则坦言北京市疫情仍在发酵,趋势堪忧。他指出,如果北京后续选择大范围静默或半静默,对全国的精准防疫都是打击,也让新公布的二十条推广受挫,因而他希望北京能够坚持精准防疫,为中国做一次“朝向前方的探索”。

事实上,胡锡进这一些列矛盾又纠结的表述,点出的正是中国尝试走向更科学、开放的防疫政策所面临的矛盾:上层政策能否在基层妥善执行,以及习惯了严格清零、仍视冠病为豺狼虎豹的部分中国民众,是否能接受科学防控带来的改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可以肯定的是,“二十条”是朝着放宽疫情管控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也还只是一小步,距离政策真正落实到地方、惠及到民众,乃至下一步继续放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过程中,也仍会面对各种阻力。例如,放宽过程中带来的病例增加,是否会使民众感到恐慌?又比如,若继续因病例增加、疫情扩散而对地方官员进行追责问责,是否会影响政策的执行力度?

严苛的防控对经济和民生造成的打击已难以继续忽视。官方此次迈出放宽第一步后,也很难再掉头选择严控了。逐步走向放开、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这条路,必然艰难,但为了中国的发展不再受疫情的影响,这条路不得不走。

万事开头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另一个场合的寄语,倒也适合说给中国的疫情科学防控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