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在央视新闻一档节目采访时说,要求时空伴随者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都是各地加码的做法。
中国本月11日出台的优化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对医疗资源建设、生活服务保障、重点单位的疫情防控、疫苗接种、药物储备、滞留人员的疏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专家指出,优化防控的二十条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优化和完善,对于二十条措施中没有提到的,依然要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来执行,不能层层加码。
王丽萍在节目中说:“比如时空伴随,实际上在第九版的防控方案里面有所阐述,他是涉疫场所的暴露人员,对于这类人员在二十条里面没有提及,仍然在实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对于这类人员要求在流调以后进行“三天两检”,及时排查。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的要求,都是各地加码的做法。”
王丽萍还说,对于管控的时间,起始时间应该以判定为末次暴露的时间为准,而不应该以追踪到这个密接的时间开始算起,在第九版防控方案里面是明确的。
中国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在同一个节目中说,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的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每天调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尽可能防范和杜绝“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密接的密接,也就是次密接人员,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明确要求不再判定。王丽萍:“我们发现在一个多月试点的评估过程中,密接的密接在判定以后,后续阳性率是极低的,是十万分之三点一,也就是管了十万个人,可能有三个人是阳性,所以效率是比较低的。只要把有限的防疫资源,把密接及时判定进行管控,就能够更大可能去降低次密接续发阳性的检出率情况,所以综合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核酸测试方面,王丽萍说,一旦发生本土疫情以后,什么时候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在第九版防控方案里也明确提出,当发生疫情以后,基于流调研判,明确传播链清晰,没有发生社区传播,这时候无须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只需要对风险区域和重点有感染风险的人员,根据流调研判进行核酸检测,开展快速疫情处置。整个策略的核心是以快速流调为基础,通过区域核酸检测来进行风险综合研判。这次二十条优化措施中的第6条专门强调,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于风险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要求。
在外防输入方面,此次优化措施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比如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阴性证明减少为1次;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等。
王丽萍说,国际整个疫情的情况,病毒变异的情况,以及对于入境人员管控措施评估的数据,更多是统筹中国疫情防控跟国际交往,便利人员往来,从这些角度,在二十条优化措施里对入境人员的管控和核酸检测进行了优化和调整。病毒潜伏期缩短,5加3风险还是兜得住的,因为那3天也是居家隔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