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说,中欧经过多年合作共事,有着默契的交流原则和成熟的沟通渠道,即使乌克兰问题如今演变危机,仍应促进中欧合作与管控分歧。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星期三(1月4日)刊发崔洪建发表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从去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方在与中方互动中经常地预设立场以及欧盟一些官员的表态来看,要把乌克兰危机与中欧关系挂钩已成了欧方的一个复杂心结。但这场危机不是当前国际关系的唯一主题,也非中欧关系的题中之义。如果欧方不能将对乌克兰危机的关切置于合理范围、不能放弃在与中方互动中预设前提的做法,中欧关系就可能出现一叶障目的状况。
崔洪建说,乌克兰危机的确是影响欧洲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的大事,也是牵动大国关系变化甚至影响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它肯定不是中欧关系的首要或必要议题,更不是中欧关系发展与否的前提。
他指出,经过多年的合作共事,中欧之间有着默契的交流原则、成熟的沟通渠道和完备的政策议程,在战略、经贸和人文三大支柱性对话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在俄乌冲突之前,中欧各层级交流也会涉及包括彼时的乌克兰问题在内的地区议题,但它服从于中欧增进共识、化解分歧的总体框架和原则。即便在问题演变成危机、冲突牵涉到各方的今天,它应该成为促进中欧之间相互理解并寻求共识的焦点,但也不能成为欧方单方面给中欧关系制造出来的前提。如果说中欧关系现在需要有一个前提的话,它也只能是促进合作与管控分歧。
崔洪建称,在面对中国时要把乌克兰危机当作一张大牌来打,或许是欧方一些人的真实想法:一是自认为站在了所谓“道义制高点”上,有权力对中方立场评头论足;二是将“恐俄症”部分转移到了对中俄关系的担忧上,担心“中俄结盟”会让欧俄对立的局面朝向对欧洲不利而让中方获利的方向变化。
他说,关于“道义制高点”的想法,如果欧洲是认真的话,那么它真是多虑了。一则作为与俄罗斯始终在进行地缘博弈的对手之一,欧洲那些想对华打“乌克兰危机牌”的人动机并不比别的国家更“高尚”;二则作为乌克兰危机的当事方之一,欧洲的立场也并不“普世”:国际社会与中方有相似立场的国家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还都是被欧洲视作同侪、引为同道的国家。
崔洪建说,对“中俄结盟”不利于欧洲而有利于中方的担忧,比站不住脚的“道义”问题貌似来得实在一些,但它更暴露出欧方只是局限于自身零和博弈甚至趁火打劫的狭隘经验,对于中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性、中国寻求大国关系稳定平衡的责任感以及中俄关系结伴不结盟的性质都缺乏应有的认识。
他强调,中方历来旗帜鲜明地反对集团式对抗和新冷战的立场并不只是宣之于口更是身体力行,只要中国和其他所有大国的关系都能保持在和平共处、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历史的悲剧就不会重复上演,人类命运共同的潮流就不会逆转。
崔洪建认为,知己知彼之后还要将心比心,这不仅是人际关系也是国际关系实现和谐的黄金法则。当欧洲还想拿着乌克兰危机的棱镜来打量中国的对外关系时,不妨对照反思一下,当欧美公开以所谓“价值观同盟”为名将中国视作异己、公开行“协调对华政策”之实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设限时,中方是不是也要把“拆散欧美”作为中欧关系发展的前提?
他在文章结尾说,对于中方反复强调的中欧关系“不依附、不针对也不受制于第三方”的原则,欧方如果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或许就能真正理解中国作为负责任伙伴的价值和维持大国关系相向而行并行不悖的苦心。当然前提是欧方跳出自身的经验范围,抱有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