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中国人口60多年来首次减少意味着什么?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一名女子于1月17日走在街头,她的双手当时抱着一名幼童。(法新社)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一名女子于1月17日走在街头,她的双手当时抱着一名幼童。(法新社)

字体大小: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超过六分之一,经历过40多年惊人增长,从6.6亿增至14亿,但在这之后,中国人口增长幅度开始放缓,去年更是出现了60多年来的首次萎缩。这是1960年代初“大跃进”运动后遭遇大饥荒以来的首次人口下降。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二(1月17日)公布,2022年的人口数与2021年相比减少85万人,达到14.1175亿人。尽管政府想尽办法鼓励人们生育,但数据显示,去年出生人口数从2021年的1062万降至956万,出生率则从7.52降至6.77,为至少19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同时,死亡人口数为1041万人,比近年来的1000万人左右略有上升。在官方去年12月初突然放弃动态清零政策后,中国的冠病相关死亡病例上个月开始激增。由于死亡高峰往往比感染高峰晚几周,而感染还在全国蔓延,今年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冠病相关死亡病例。

过去几年,中国社会时不时提到关于老龄化、少子化的议题,可以说大众心里不断累积起“人口焦虑”。然而,刚刚公布的去年人口数据还是让不少人感到出乎意料。有中国微博网民就说:“知道这一天总要到来,但没想到这么快来了,还是有些惆怅,一个新的周期来了。人口红利最后一个机会要把握好。”也有网民认为,人口本来就不可能一直涨,何况现在要生养孩子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真的承受不起”。

中国股市也有所反应。与婴儿用品或育儿相关的中国股票在上述消息传出后马上下滑,比如深耕新生儿临床学科领域的宁波戴维医疗器械公司,一度暴跌11%。在香港上市的配方奶粉制造商中国飞鹤公司,股价也下跌超过3%。

路透社就此报道,从长远来看,联合国专家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减少1.09亿,是先前2019年预测人口减少量的三倍多。

北京一对母子去年11月8日在家中看着窗外的风景。(路透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9年初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人口会在10年后到达最高峰水平,即2029年,随后出现负增长。中国《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也预测2020至2030年生育率稳定在1.8,人口在2031年才开始负增长。

在这些预测中,中国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时间都大大晚于2022年。

那么,如今提前出现人口负增长,对中国这个人口第一大国以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人口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先前的预期,可能导致新建住宅等商品的需求下降,从而抑制经济增长。由于人口下降,中国的经济规模或将难以超越美国。早在去年10月,彭博社构建的模型就显示,由于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长期影响、生育率下降等多方因素,中国10年内或难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华尔街日报》引述长期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家易富贤分析说,人口萎缩意味着房地产需求减弱,而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他认为,有人期待中国经济能在“动态清零”政策结束后强劲复苏,现在看来,这种预期可能过于乐观了。

《纽约时报》也刊文指出,人口萎缩趋势正在使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加速出现:总有一天,中国将没有足够的适龄劳动力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而这种增长曾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劳动力短缺还将导致税收减少,让本已承受巨大压力的养老金体系更加捉襟见肘。

湖南长沙人山人海的街道。(法新社档案照)

多家媒体过去几年就不断报道,在劳动力减少的推动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在上升。不少外企因此把利润率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丰富且成本相对低的国家,如越南、孟加拉和印度。

但在中国官员口中,无需因此感到悲观。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星期二在记者会上说:“当前我国(中国)劳动力总体上还是供大于求的,并不是说人口总量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还在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已经接近11年了,和我们整个产业相匹配,这就是一个好的劳动力供给状况。”

康义也对人口负增长这一趋势信心喊话,称人口负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结果,很多国家都在走这个路。

确实,在迈向富裕和发达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面临了人口出生率直线下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最为人知的例子包括日本、韩国等。

不过,日韩人口规模和中国相比,根本不是属于同一个量级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真正“对手”,是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

印度金奈一条人潮拥挤的街道。(法新社)

与中国一样,印度目前约有14亿人口,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人口还在增长,尽管速度在放缓中。联合国去年7月发布的预测显示,印度将在今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有专家认为,这一结果可能对全球安全秩序产生影响。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威尔莫斯说:“我认为(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你有一定的权利。”他这一番话,相信与印度过去一直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有关。

印度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之一,并坚称得到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要求是合理的。联合国安理会有五个常任理事国,其中包括中国。

美国新闻网站Axios上星期五(13日)也刊文对此表示认同,并说印度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可能对印中两国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并可能最终影响贸易流动以及颠覆全球力量平衡。

文章还提到,在印度人口不断增长,以及越来越多厂商因地缘政治离开中国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主导地位将不断被削弱,而印度会因此受益。文章并引述易富贤说:“很多产能将转移到印度……美国市场上将会有越来越多印度制造的商品。”

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苹果公司已经开始在印度组装最新款iPhone手机。在过去,大部分iPhone由富士康等台湾公司在中国大陆大型工厂组装,这因此是个重大突破。

中国安徽阜阳市一家医院的护士,在照顾一名刚出生的婴孩。(法新社)

回到中国人口首次减少的课题,许多报道和专家都给出了分析和见解,当中的客观原因包括一胎政策、育儿成本不停往上走,以及过去三年肆虐全球的冠病疫情。

因担忧人口过多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中国在19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自此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生育观念,一整个世代的中国人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少生”的教育,为今天人口萎缩的问题埋下伏笔。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研究员彭秀健(译名,Xiujian Peng)就向法新社说,中国人“因几十年的一胎政策,习惯了小家庭”。

不过,大约30年后,随着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持续下滑,中国“一胎化政策”逐步放宽,政府2011年先是在全国实施“双独二孩”(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二胎);2013年再启动“单独二孩”(夫妻只要其中一人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到2015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2021年,更将限制放宽到“三孩”。

中国政府也为夫妻和小家庭颁布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激励措施,包括现金补贴、减税,甚至还有购房优惠等。比如在深圳,当地政府就提供生育津贴,并发放育儿津贴直至孩子满三周岁。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许多年轻中国人根本不想要孩子的基本现实。对他们来说,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经济却不那么稳定。有微博网民说:“我都快要养不起自己了,哪来钱养孩子?”也有网民批评:“养育成本和在好学区找房子的开销不断上升,但薪水却一直保持在同水平”。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将职业发展置于组建家庭之上,远离了老一辈人所宣扬的价值观,比如生育后专心在家带孩子。星期二官方发布中国人口减少的数据后,微博热搜马上出现这两个话题:“对于女性婚育选择应少些指点江山”“有没有后代真的很重要吗”——这多少反映了,新一代女性不再将生育视为人生头等大事。

一位女士带着孩子于1月16日站在兰州火车站西出站口。(新华社)

一名微博网民就此说:“女人不想生孩子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自己,而在于社会和男人没有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对于生育的妇女来说,这会导致她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严重下滑。”

另外,中国近三年严格的防疫“清零”政策,包括大规模检测、隔离和封锁,也导致一些家庭长期分离,并促使更多人拒绝生育。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星期二在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刊文说,中国人口负增长表明中国人口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会为经济社会系统带来新挑战,但也会提供相应的新人口机会。

“人口发展的不同阶段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人口机会,必须高度重视人口机会的转型,深入分析不同阶段的人口特征和人口机会,不要轻言人口红利消失……人口数量负增长,将减少资源环境的人口总量压力。”

作为多年的“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正面临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是新的现实,也是百年变局的挑战,关键在于中国能否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