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籍持就业准证者倍增并非因为CECA

陈诗龙指出,新加坡没有足够的本地人才填补数码领域的职缺。(商业时报档案照)
陈诗龙指出,新加坡没有足够的本地人才填补数码领域的职缺。(商业时报档案照)

字体大小:

(早报讯)来自印度的就业准证持有者比率从2005年的13%增加至2020年的26%,相比之下来自中国的就业准证持有者比率相对保持稳定。

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医生周二(7月6日)下午在国会发表部长声明时透露以上数字,并强调印度就业准证持有者比率提高并不是因为新加坡—印度全面经济合作协定(简称CECA)的关系。

陈诗龙指出,自2005年,持就业准证持的外国人国籍基本保持一致,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英国的持有者,占全体就业准证持有者的大约三分之二。

他说,所有工作证件持有者都必须满足相同的标准,才会获准在本地就业,不论对方来自什么国家,当局都一视同仁。

陈诗龙说,印度籍就业准证持有者比率上升反映了全球科技人才的供需趋势,这种现象并非新加坡独有,而是全球性的。

“这是数码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的,随着每个行业都开始数码化,他们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出现显著增长。”

他指出,新加坡没有足够的本地人才填补数码领域的职缺,单单在资讯通信领域,目前就有6000个职位空缺。

“从哪些国家引进人力的决定权在于各家企业,依据的是他们的需求和人才的供应。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两大科技人才供应国,但中国已经萌生了大量‘独角兽’,自身的需求也很大,所以很多中国人才选择留在中国工作。”

“独角兽”指的是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起步公司。

陈诗龙指出,与之相反,印度的科技人才则继续往外寻找就业机会,他们也有会说英语的优势。

陈诗龙也说,印度目前是国际移民的最大来源国,去年国际移民多达1800万,比2000年增加了1000万,除了成为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也是英国第三大移民来源国。英美两国也在大力投资发展技术能力。

“新加坡企业除了在培养科技人才,也是人才的使用者。考虑到我们的人力缺口,就算员工不来自印度,也会来自其他地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