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下单要眼明手快,否则就会错过优惠;谎称是朋友或家人以博取信任;耍手段利诱受害者投入更多钱财,一步步无法抽离——诈骗案近年来五花八门,骗子熟练地操弄普罗大众的心理,利用噱头和障眼法等手段引诱人们上钩。

第五届刑事及行动心理学亚洲会议星期一(7月18日)举行线上开幕仪式,新加坡警察部队首席心理学家卡罗琳·米斯(Carolyn Misir)分享了上述研究成果。

卡罗琳说,诈骗团伙惯用劝说技巧和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es)的心理,若受害者倾向于感情用事又不加思考,很容易坠入不法分子设下的圈套。

去年诈骗案同比上升逾五成 损失超过6亿元

尽管警方持续严打罪案,新加坡去年诈骗案仍同比上升52.9%,骗走民众至少6亿3300万元,诈骗团伙大多来自海外,并利用最新的科技辅助干案。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兼内政部政务部长孙雪玲在开幕礼上致辞时说,我国着眼于应对三方面的挑战,即诈骗、滥用毒品和青少年性犯罪。

“我们每个人心理都有弱点,可能渴求太多、过于信任他人或放松警惕……通过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可以更好地了解诈骗团伙的动机、推理和思考过程,从中帮助我们提升安全和安保。”

三年一度的刑事及行动心理学亚洲会议首次转至线上举行,为期四天,与会者包括来自国内外近1500名心理与行为科学专家。大会也邀请了四名国际专家分享一系列专题,包括诈骗、犯罪断念、行为心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