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更多建筑工作未来会从露天工地,转移到自动化操作的预制工厂。全岛各处拟兴建综合建筑区,把预制建筑部件的设施以及建材储存场等集中在一处,提升物流效率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便于业者采用更具生产力的先进技术。

更新版的建筑环境业产业转型蓝图星期二(9月6日)出炉。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在国际建筑环境周开幕仪式上致辞时公布蓝图细节,包括设立综合建筑区的计划。

首个综合建筑区坐落在裕廊海港(Jurong Port),今年12月起将投入运作。当局之后会探讨在其他地点增建这类建筑区。

李智陞说,综合建筑区会把集料终端站、预拌混凝土配料设备,以及综合建筑与预制厂等集中在同个地点。“我们可以通过让这些设施更靠近,在生产建筑部件方面收获更高的效率。例如,水泥、沙和花岗石可借助机械化输送系统运到预拌混凝土配料设备,无须出动大量车辆在全岛运送,省下时间和金钱。”

建筑环境业产业转型蓝图涵盖三大转型重点,贯彻建筑周期从规划到运作的各个阶段。蓝图是在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推出的建筑业和设施管理业转型蓝图的基础上,集中资源应对整个产业仍存在的不足和挑战。

首先,转型着眼于综合规划设计。其中在规划阶段,业界可采用“协作合约模式”,例如在合约中说好发现潜在问题要及早沟通解决,避免演变成纠纷。李智陞说,一些公共部门的项目如裕廊集团的榜鹅数码区项目,已在试用这个合约模式,下来有九个将要开展的公共部门项目也会这么做。

推动预制工作采用更多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

转型的第二个重点专注在建筑阶段,推广先进制造与装配技术。政府会继续鼓励业者默认采用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DfMA),例如俗称“乐高”建筑法的预制体积建设(PPVC)技术。不过,目前许多业者仍依赖以人工为主的预制方式,当局因此拟通过综合建筑区,推动在预制工作中采用更多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

最后一个重点是运作与维修阶段,目标是发展可持续城市系统。李智陞说,采用智能设施管理有助应对建筑和劳动力老龄化的挑战。“例如,智能设施管理感应器能监测和优化水电等资源的使用,也能为设施管理人员提供即时而详尽的事件信息,让他们得以及时应对。”

政府原本在建筑业产业转型蓝图中设下目标,最迟在2030年,按总楼面面积让50%的公共建筑采用智能设施管理。李智陞宣布,这个目标数字大幅提高至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