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局利用公民科学数据对鸟类进行研究

志愿者在培训后会被分配到不同地点进行鸟类调查,其中白领翡翠(Collared Kingfisher,左上图)和纹胸鹛(Pin-striped Tit-Babbler,左下图)都是本地较为常见的鸟类物种。(Francis Yap、公园局提供)
志愿者在培训后会被分配到不同地点进行鸟类调查,其中白领翡翠(Collared Kingfisher,左上图)和纹胸鹛(Pin-striped Tit-Babbler,左下图)都是本地较为常见的鸟类物种。(Francis Yap、公园局提供)

字体大小:

国家公园局的研究显示,面积较大、具有水体和半自然植被的城市绿地,有助于更多品种的鸟类生长。这也是公园局首次利用公民科学爱好者收集到的鸟类数据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之一。

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指的是公众参与的科学研究,从2015年起,公园局就招募公民作为志愿者参与公园鸟类调查。志愿者在进行辨认鸟类的基本培训后,会被分配到不同地点调查鸟类。公园局接着分析了2015年至2019年内超过1100多名志愿者收集的数据,并研究影响城市绿地中鸟类多样性的因素。

在64个地点勘查的384个点中,志愿者一共记录了近7万次的鸟类出没事件,包括184个鸟类物种。研究显示,本地的鸟类多样性与城市绿地的规则形状、半自然植被和水体呈相关性的变化。例如,有规律形状、核心面积较大的绿地会出现更多的鸟类物种。这是因为这些空间的边缘空间较少,小气候差异以及人类干扰也相对少,是鸟类的高质量栖息地。

白鹭、苍鹭和翠鸟等食肉物种的生长,则与淡水水体密切相关,因为这一群体都依赖水中生物作为食物来源。燕子也喜欢在开阔的淡水水体飞行,以便能捕食到更多昆虫。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指导我国未来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公园,在方便公民使用公园的同时,也确保鸟类的生长。

此外,公园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也联合制作了第一本菌类指南《A Guide to Macrofungi in Singapore》,展示了新加坡的广泛多样的大型真菌和黏菌,为超过160种在本地发现的大型真菌提供鉴定指南,同时也强调了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