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金笔奖揭晓,华文诗歌组出现双首奖,由王颖婷与庄祖邦共享。华文小说组首奖得主刘晓义也同时赢得诗歌组三奖满载而归。

王颖婷(29岁)与庄祖邦(33岁)都是本地华文老师,也活跃于文坛。王颖婷曾获2022年新加坡诗歌节首届“英培安诗奖”,庄祖邦更是从大学时代便积极参赛,曾获大专文学奖诗歌首奖、2017年金笔奖华文小说组二奖等。

王颖婷得奖作品《以后》及其他,以节气分别描写人的生老病死,情感细腻,文字鲜活。

她受访时说:“文学奖是一种写作的动力,它几近逼迫式地让作者去思考和琢磨‘我想写的’和‘别人想看的’之间的度……我觉得好的诗就是有话想说的诗。有话想说的诗给人一种共鸣,让人觉得它可以代替我说出最想说的,甚至说出我不曾想过自己想说的,让人产生认同感,就是最好的诗。”

庄祖邦得奖作品《疫后五日》则试图将个人情感与疫情下集体情绪的波动作对比,反刍孤独。

延伸阅读

本地作家台湾出书 新华文学寻坐标
本地作家台湾出书 新华文学寻坐标

庄祖邦认为:“跟所有好的文学作品一样,能让人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首好诗最重要的特质。”

刘晓义:金笔奖鞭策我继续书写

刘晓义是本届金笔奖华文小说组首奖与诗歌组三奖的双料得主。(档案照片)
刘晓义是本届金笔奖华文小说组首奖与诗歌组三奖的双料得主。(档案照片)

刘晓义(41岁)是本地知名剧场艺术家,曾获颁新加坡青年艺术家奖。刘晓义表示,金笔奖鞭策他继续书写,2017年他获得华文诗歌组三奖、2021年获得诗歌组二奖,这次他在诗歌组得到三奖,并成功攀上小说组巅峰。

他的小说得奖作品《爬高塔的人》以简练的文字思考复杂的哲学问题,小说人物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徘徊。

刘晓义受访时说:“金笔奖或者其它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个游戏。我对得不得奖倒不是非常在意。因为比赛其实是非常主观的,只不过是我的文字和几位评审非常小范围的一个对话。我还是很喜欢写作,但是这几年写得比较多的是评论性、论述性的文章。所以金笔奖这种创意性写作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个练习的机会。”

2023年金笔奖四语言与新设的翻译组共收到超过900份投稿,最终44名创作者脱颖而出。各组首奖可获奖金6000元与奖座,二奖奖金为4000元、三奖2000元。主办方也将为头三奖得主提供写作导师计划,帮助他们精益求精。本届华文诗歌组出现双首奖,两人各获得5000元奖金。

翻译组首奖得主陈祥耀(34岁)将新华作家佟暖的短篇小说《柑橘过年》翻译成英文获得评审青睐。

陈祥耀受访时说,他在家使用Singlish,一直以来热衷于英文诗歌创作,但近年也开始华文诗歌写作。2018年他参加新加坡诗歌节,华文诗作得奖,主办方要求他自行翻译成英文,以便公开展示,误打误撞开启了他的翻译之旅。

由于不熟悉新华小说作品,陈祥耀请同行文友庄祖邦帮忙,也就是这次华文诗歌首奖得主,为他介绍一些新华作品。得到推荐名单后,陈祥耀到图书馆借了佟暖小说集《空心人》,最后取得作家同意,动手翻译书中作品《柑橘过年》参赛。

本届英文小说首奖作品《Kiaoah 怕活》以福建话为题,作者朱莉叶·瑜明·里泽雷(Juliette Yu-Ming Lizeray,41岁)说,去年她被诊断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迫使她重新思考人生至今所面对的一切问题,最后决定通过创意写作来改变自己,帮助自己继续成长。

这篇小说探索了一个人对衰老与死亡的极度恐惧,并在失败中学习如何接受自己,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仅列华文组得奖与评审名单)

华文诗歌组:
首奖:王颖婷、庄祖邦
三奖:刘晓义
佳作:潘靖颖、陈莹纮
评审:吴耀宗、罗振亚、佟暖

华文小说组:
首奖:刘晓义
二奖:陈建文
三奖:林艺君
佳作:曾国平、陈卓、陈通文
评审:罗位育、孙爱玲、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