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新加坡植物园计划把约80万个植物标本数码化,预计两年内完成,届时会是东南亚收录最多标本的线上数据库。
首次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植物园大会,星期二(8月6日)正式开幕。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致辞时说,植物园近年已把1万个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数码化,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努力,把植物标本室里所有80万个植物标本都数码化。
“标本集合在数据库,可供世界各地的研究员和公众参考,让研究员可以更容易进行植物学研究,也有助保存植物学历史,促进全球知识共享与合作。”
模式标本是生物分类学家发表新物种的主要凭证材料,具唯一性。
成立东南亚植物物候学网络
陈杰豪也宣布东南亚植物物候学网络(Southeast Asia Plant Phenology Network)正式成立。这是新加坡植物园、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以及东南亚植物园网络的合作成果。
东南亚植物物候学网络旨在聚集热带亚洲的植物园和树木园,合力收集长期的物候数据,以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目前,已有10个植物园表示有意加入网络。
所谓“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如气候、水文、土壤的周期变化和相互关系,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等。
陈杰豪说,各地植物园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扮演关键角色。除了收藏有价值的植物标本,植物园也通过研究和触及公众,建立社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认识、赏识和理解,并借此指引保育努力,以及制定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应对法案。
世界植物园大会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牵头发起,每三四年举行一次,旨在为世界植物园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与机会。第八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由新加坡植物园和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联办。这是大会首次来到东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