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七成的本地人听说过纾缓疗护,当中近半表示对这项护理有具体了解。尽管如此,许多人仍存在误解,认为选择纾缓疗护,等同于放弃治疗。
本地慈善机构连氏基金会(Lien Foundation)委托分析公司凯度(Kantar),今年7月针对纾缓疗护(palliative care)展开意见调查,约1000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参与。除了本地,还有11个亚太地区的民众,如马来西亚、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和香港等也参与调查。
根据连氏基金会星期三(10月9日)公布的调查结果,31%的本地受访者了解纾缓疗护是什么,39%表示一知半解,其余30%没听说过。相较之下,2014年同样由连氏基金会委托进行的死亡态度调查显示,约半数本地人没听说过纾缓疗护。
10年过去,新加坡人对纾缓疗护的意识虽有所提高,但对其中的内涵了解仍显不足。多数人将纾缓疗护与临终护理划上等号,并将它与死亡联系在一起。
此外,约半数对纾缓疗护存在误解,认为它仅适用于剩下半年寿命的病人,或认为接受纾缓疗护意味着放弃治疗。事实上,纾缓疗护并不限于临终患者。
同时,超过九成的人表示,只有在疾病晚期,才愿意为自己或亲人考虑纾缓疗护服务。接受纾缓疗护的主因是缓解疼痛和不适症状,同时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
连氏基金会总裁李宝华说,纾缓疗护至关重要,但除了肿瘤科外,它并未被充分利用,也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医学科目结合。
“如果我们能在病情初期就引入纾缓疗护,与延长生命或治愈的治疗同时进行,患者就能获得更多支持,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这样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