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系学生戴上虚拟实境眼镜、手握遥控器后,就仿佛身处医疗环境,既能为病患处理伤口,也能学习如何在手术室与其他医护人员配合。这类创新护理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人力与资源消耗,还为学生提供反复练习、建立信心的机会。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李陈爱礼护理学中心与荷兰科学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举办的第九届国际护理教育研讨会,星期天(10月27日)至星期三(30日)在新加坡博览中心举行。

这也是研讨会首次在亚洲举办,旨在推动全球护理、助产和医疗教育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共有来自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学者、学生、医疗政策制定者和专业人士参与。

活动主宾、卫生部兼数码发展及新闻部政务部长拉哈尤在星期一(28日)的开幕仪式上致辞时提到,我国正在不同护理环境中采纳更多的技术,以减轻护士的负担,但要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优势,护理教育也须同步发展。

她以国大举例指出,国大将先进技术融入课程,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如虚拟实境(VR)为学生提供安全、可控的体验式学习机会。

延伸阅读

国大医院设创伤中心 加强护理与创伤预防
国大医院设创伤中心 加强护理与创伤预防
AI虚拟病患助精准找到血管 科技助力护士练习提升专业技能
AI虚拟病患助精准找到血管 科技助力护士练习提升专业技能

她强调:“科技融入护理教育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也能挑战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工具应用于病患护理。 这样的做法也进一步提升护理能力,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管理技能,为日益数码化的医疗环境做好准备。”

约1500名护理系学生受益于虚拟实境教学

自2021年,国大护理系陆续开发创新虚拟实境和人工智能游戏教材,提升学生各项技能。例如,训练学生在应对病患情绪波动时的临场反应、测试他们是否掌握不同医疗程序技巧、让他们熟悉手术室环境,以及如何与其他医疗人员合作。

截至目前,已有约1500名护理系学生受益于虚拟实境教学。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李陈爱礼护理学中心本科教育副主任刘秀珍副教授受访时说,采纳虚拟实境教学也有助解决实践练习资源和场地不足,医疗用品消耗的问题。

她指出,虚拟实境技术因为便捷,让学生能不受环境和时间约束,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进度,在家中反复练习,增强信心和效率。

在医疗程序训练中,学生佩戴虚拟实境眼镜后,犹如置身真实病房,可选择进行静脉注射、皮下注射、伤口处理或导尿管插入等四种医疗程序的练习。屏幕会实时反馈步骤或操作是否正确,若有遗漏步骤,则会弹出提示,未完成所有正确步骤的学生将无法进入下一环节或须重新开始。

手术室的虚拟练习侧重于让学生熟悉手术室护士(scrub nurse)的角色与职责,关注的不是具体技巧,而是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关键流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