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的中学分配活动起,附属中学的中一新生当中,来自附属小学和非附属小学的人数各占约一半。
教育部长陈振声星期二(2月4日)通过书面答复工人党议员蔡庆威(盛港集选区)的国会提问时,透露上述信息。
他也说,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s)学生和非附属学校学生的入学截分点差距因分配组别(posting groups,简称PG)而异。PG3的平均差距较大,约为七分;PG1和PG2的平均差距则分别为一分和两分。他指出,截分点中位数同三个分配组别的平均值大同小异。
PG1、PG2和PG3分别相当于之前的普通工艺、普通学术和快捷源流。学生根据三个中学分配组别来选择学校的新制度,于2023年实行。
陈振声强调,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协助他们发挥潜力,以及为他们打好基础,以便日后成为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分子。我国的教育结构因此保持多元,有不同种类的学校,让学生能按照本身的兴趣、需求与长处来选择学校升学。
“在取得平衡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不同政策之间会有冲突。”
政府让中学推行全面科目编班计划(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有助于学生按照本身的兴趣与长处升上适合的中学。保留附属学校制度也有优点,因为这些学校有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能在更长的在校时期内向学生灌输学校的价值观、精神与文化。
此外,政府也要从学校做起,确保社会保持开放且有凝聚力,不因为要建设学校价值观、文化与传统,而牺牲前者。
“正因如此,随着社会日趋成熟、分化的风险增加,我们持续改进教育制度。其中一个例子是教育部从2019年的中学分配活动起,规定附属中学须保留两成学额给非附属学校的学生,之前没有这个规定。在教育部的鼓励下,一些附属中学还收紧了附属学校学生入学所须符合的要求,提高了非附属学校学生入学的几率。”
陈振声说,教育部会持续调整制度和作出改进,以确保未来也能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