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索偿庭与新加坡消费者协会签署谅解备忘录,旨在帮助年长者、残障者和不熟悉数码科技等弱势消费群体,让他们在向小额索偿庭申请索赔时,有更多支持与便利。

配合小额索偿庭(Small Claims Tribunals)成立40周年,国家法院星期三(4月16日)举行一场研讨会。

大法官梅达顺发表主旨演讲时说,确保诉诸法律(access to justice)的途径,是他们努力维护公众对整个司法体系保持信任的关键部分。

他指出,过去几年,小额索偿庭受理的案件有所增加,去年已达到近1万2000起。“这表明小额索偿庭不仅在解决纠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为我们的社区伸张正义。”

小额索偿庭与消费者协会签署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谅解备忘录,以加强消费纠纷管理方面的合作。

延伸阅读

消协价格标签计划 食客买菜饭更清楚消费额
消协价格标签计划 食客买菜饭更清楚消费额
律政部推新举措优化流程 加强民事判决执行机制
律政部推新举措优化流程 加强民事判决执行机制

根据消协文告,考虑到年长者、残障者和不熟悉数码科技等弱势消费群体的特殊情况,消协和国家法院共同制定了一套支持框架,以确保消费者在索赔过程中得到行政和实际方面的支持。

通过这项谅解备忘录,消协工作人员可以代表消费者出席小额索偿庭的聆讯,确保那些在陈述自己案件时面对困难的消费者,仍有有效途径来解决纠纷。

推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无偿翻译服务

另外,国家法院首席法官洪承利宣布,小额索偿庭与Harvey公司合作,推出了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无偿翻译服务,用于将小额索偿庭受理案件中的法庭信函翻译成中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索偿者和答辩人也可以用来翻译作为依据的相关支持文件,例如收据、合约、电邮等。

也是高庭法官的洪承利说,这项计划未来将扩大范围,以允许各方获得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案件摘要。

新加坡法庭在2023年与Harvey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研究推出可让公众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进行小额索偿的科技平台。

梅达顺大法官也提醒,虽然科技工具可以让人更容易能诉诸法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平等利用这些工具,因此小额索偿庭必须警惕,确保“数码鸿沟”不会将那些不善于使用科技的人抛在后头。

为纪念小额索偿庭成立40周年,国家法院和新加坡法律学会携手推出了纪念书刊《新加坡小额索偿庭: 便捷可及、收费实惠、赋权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