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内窥镜检查进行组织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最常见的方式,但活检不仅昂贵,也有可能导致肠道出血。新加坡胃癌研究团计划在未来内窥镜检查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时分析,提供实时诊断以及风险分级,或减少活检的需要。
这个项目是新加坡胃癌研究团(The Singapore Gastric Cancer Consortium)在接下来五年的研究项目之一。这个团队是由来自本地三大医疗集群的医院、大学以及研究所等的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组成。
全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星期三(5月28日)为新加坡胃癌研究团颁发2500万元的研究津贴,以支持团队接下来五年的胃癌研究。
胃癌是本地十大常见癌症之一,由于初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故有“隐形杀手”之称。全球约75%的胃癌病例来自亚洲。
国立大学医院内科部门上肠胃外科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苏博欣教授受访时说,团队在接下来五年的研究将聚焦于四大主题:胃癌预防和检测、胃肠微生物组对癌症和治疗的影响、扩散到腹膜的胃癌治疗方法,以及利用基因组技术进行免疫治疗。
他也是新加坡胃癌研究团的首席研究员兼通讯作者。
人工智能评估工具 能更精准判断患者胃部状况
负责胃癌预防和早期检测研究的国大医院内科部门肠胃与肝脏科高级顾问医生李伟杰说,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医生希望能全面评估整个胃壁,准确诊断早期胃癌的迹象,并识别各种癌前病变。
“但这类评估具有一定的挑战,因为内窥镜检查的方式大有不同,可能会导致抽样误差。从检查到等待活检结果的过程中,患者也会感到焦虑与不安。”
李伟杰说,为解决这个问题,团队研发了一种人工智能辅助的实时评估工具,让医生能够更精准地判断患者的胃部状况。病患也能在完成内窥镜检查后,直接拿到一份报告或诊断结果。
苏博欣说,有了这项技术,情况较轻的患者甚至无需进行活检,有助降低医疗费用和相关风险。
他也说,所得资金将用于支持团队招募更多合适的病患,进行定期筛查,并采集他们的血液和组织样本进行相关研究。
66岁的苏家兴(退休者)是参与研究的其中一名病患。因为家族有大肠癌的病史,他一直有定期做内窥镜检查。
在一次例常检查中,研究团的医生邀请他加入计划,他当时觉得反正有时间,便答应了。
加入后,苏家兴的内窥镜检查和复诊次数增加,他也在去年11月的一次检查中发现病变。不过,他当时的情况还是属于非常早期的胃癌。
医疗团队在两个月内为他安排内窥镜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至今没有复发的迹象。
他的妻子和看护者郑慧凌(60岁,退休者)指出,如果不是因为研究计划,苏家兴去年11月也不会做内窥镜检查,可能要等到一年后的例常检查才会发现病变,到时就可能不是早期癌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