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摩学习,到领导发声,新加坡过去近60载积极参与国际民航组织的工作,协助提升全球航空业的安全和效率,并推进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研究和修订机场周边的建筑高度限制。新条例已在今年3月28日通过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sation,简称ICAO)理事会的审批,即将在今年8月生效。
ICAO于2015年启动检讨自上世纪50年代制定的障碍物限制面(Obstacle Limitation Surfaces)标准和建议措施,并设立国际工作小组负责相关工作。工作小组由14个成员国代表组成,当中包括新加坡民航局障碍物限制面和空中活动主管法齐勒(Mohamed Fadzil,57岁)。
2017年受委工作小组主席的法齐勒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说,整个修订工作耗时10年,漫长且不容易。说服各国支持新条例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就像卖东西一样,首先要确保所销售的产品更好,第二是要带来利益。成员国只有在看到利益后,才会有动力做出改变。”
他指出,检讨的初衷是了解原来的标准和建议措施是否还有效,尤其考虑到导航工具和飞机的航空电子系统等这些年来已显著改善。经研究发现,新条例将继续保障飞行安全,同时可腾出机场周边空域用于发展。
“这项结果让很多成员国看到改变的价值,也成为我们的‘卖点’。”
根据现有条例,民用机场跑道半径4公里以内的建筑物,高度一般须控制在45公尺以内,即以组屋来说,高度不能超过15层楼。高度限制一旦放宽,可更好地利用机场周边的土地,包括建造更高的住宅和工商业大楼。
过去10年,法齐勒须兼顾民航局的工作,以及ICAO障碍物限制面工作小组的任务。这包括每年要飞往ICAO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总部三次,出席各项实体会议,单向航程就历时约24小时。
他说,由于讨论事项多,上述实体会议外,平时则每两周有场线上会议。由于时差关系,线上会议往往晚上9时才开始,常常进行到凌晨一二时。
法齐勒指出,10年下来获益非浅。例如,除了有机会向其他代表交换专业知识,也学习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和处事风格的代表合作。“还记得有时用餐时,有些同伴会在纸巾上写东西,内容也成了下一场会议的讨论重点。”
他说,作为一个小国,能拉拢其他成员国支持如此重大意义的事项,令人引以为豪。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观察其他国家的做法,从中学习,未来也将继续这么做。不过很高兴的是,新加坡民航如今也有足够的主题领域专家,去影响和制定发展方向。这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新加坡是在独立隔年,于1966年加入ICAO。2003年,我国首次获选加入ICAO理事会,参与决策工作,之后也在每场理事会选举中成功连任。
2006年起,新加坡成为ICAO空中航行委员会成员,协助审议和提出航空标准和建议措施,以及针对空中航行服务程序提出建议,供ICAO理事会审批。新加坡目前是17个ICAO小组的成员,也为近100个专家小组献议,担任21个领导要职。
民航局副局长黄智超说,ICAO制定国际标准,但它仰赖不同成员国的支持。新加坡的航空公司飞往世界各地,因此能参与ICAO的工作,协助推进安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对新加坡极具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