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已建成投入运作,国立研究基金会注入6600万元,推进核安全相关研究。
位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内的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Singapore Nuclear Research and Safety Institute)星期五(7月11日)正式开幕。新楼占地1万2900平方米,共五层楼高,地下层还设有实验室。
国立研究基金会主席王瑞杰为新楼开幕致辞时宣布,基金会去年12月已在研究、创新与企业(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计划下,为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注入6600万元,支持为期两年半的核安全研究。
他说,新楼开幕标志我国在核安全研究投资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包括核安全研究从“倡议”升级为“研究院”。
我国早在2014年成立新加坡核能研究与安全倡议组织(Singapore Nuclear Research and Safety Initiative),国立研究基金会至今已注入超过1亿5000万元。
研究团队原先在国大大学城的卓越研究与科技企业学园(CREATE)进行科研工作,而今迁移至新楼,研究空间扩大近四倍。
新楼设有先进的科研设备,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接下来将专研反应堆安全、放射性核素弥散、放射性生物与化学,以及核能政策。国家环境局的实验室也已搬入新楼,进一步推动合作,深化专业知识。
到2030年,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力求把现有的约50人研究团队,扩大至100人。
王瑞杰指出:“栽培人才对深化核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至关重要,随着研究院的成立,我们将加大力度触及对推动能源转型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
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也将继续与法国核安全与辐射防护局合作,推进七个联合研究项目。
王瑞杰指出,许多国家如今更认真研究核能,包括亚细安成员国。其中,菲律宾计划最迟在2030年代初部署核能,印度尼西亚则计划在2040年前这么做。
我国尚未决定是否使用核能
我国在2012年完成核能前期性研究,结论是当时的核能技术不适用于新加坡,因此暂不考虑建核电站,但须培养了解核能安全的专才。
去年,我国与美国签署“123协定”,加强核能方面的能力建设。新加坡尚未决定是否要使用核能,但不排除未来当核能技术安全可行时,把核能纳入发电方式之一。
王瑞杰重申,我国地小人稠,做出任何核能部署决定前,须确保有信心对核安全做出评估。
地下层混凝土墙约65厘米厚
新楼地下层设有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为医疗保健、工业和研究等部门提供辐射测量标准和校准服务,确保辐射监测设备运行精确可靠。
辐照防护的三要素是屏蔽、暴露时间,以及与来源的距离。考虑到辐射作业和高放射性活动都在地下层进行,新楼的地下混凝土墙设计成约65厘米厚,充当保护层。
新加坡核研究与安全院院长庄庆耀副教授说:“凭借团队在研究和政策方面的能力和专业知识,我们完全有能力站在核安全研究的前沿,并强化区域合作,培养核能相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