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一代因教育背景与语言能力的差异,较难理解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因此须加强沟通,善用我国社会对制度的信任,带动全民朝着同一方向,落实有意义的气候行动。
国际媒体与传播研究学会星期一(7月14日)在南洋理工大学举办为期五天的大会,主题是“传播环境正义:多种声音、同一星球”,吸引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和中国等70多个国家、共1700名专业人士和业者参与。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医生,出席其中一场以“气候危机的传播:如何将科学转化为政策与实践”为题的讨论会。
他指出,新加坡整体的科学素养良好,但不同世代之间的理解程度并不平均,尤其部分年长者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有限,或不熟悉英语,因而难以掌握气候变化的信息。
对此,普杰立认为,新加坡社会对制度具有相对较高的信任,国人普遍信赖媒体、学术机构和政府,这是推动全民气候行动的重要基础。
他以疫苗为例说,部分民众并不了解疫苗的科学原理,但因为信任特定人物的建议,愿意接种疫苗以保护自己、家人和国家。这种信任机制,也可用于推动气候相关行动。
他认为,要有效动员国人应对气候变化,须理解不同群体的语言和价值观差异,并善用我国已有的制度信任架构,搭建跨世代沟通的桥梁。
对于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是否能缩小沟通与行动之间的差距,普杰立说,相关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和科技平台,以吸引用户注意力和延长使用时间。
科学传播须因应新的传播环境和使用习惯,采用更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普杰立认为,传播策略不能一刀切,不能只靠短视频或直播,而是多管齐下,兼顾不同形式的内容创作——既要有深度、长篇的解释型内容,也要制作具有娱乐性、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短片。
他呼吁,相关传播工作应同步推进,并思考如何在非英语语境下制作更多更好的内容,更好地服务新加坡的年长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