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现“丧尸烟弹”的典型滥用者从以前有吸毒史的成人为主,今年起迅速转变成初次涉毒的青少年。

含依托咪酯的电子烟俗称“丧尸烟弹”(Kpod),近期在本地迅速蔓延,引起当局高度关注。

承诺心理保健(Promises Healthcare)资深成瘾精神科医生温斯洛(Munidasa Winslow)接受《海峡星期天刊》访问时透露,截至2024年底,他就诊的许多“丧尸烟弹”相关患者中,大多早已染上冰毒、海洛因等毒瘾。

“他们的问题在于很难戒断,而且通常会反复滥用。由于有成瘾经历,他们会不断追求快感,滥用的剂量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

情况进入2025年有所转变。温斯洛医生发现,今年上半年,大多数患者为15至40岁的年轻人,且此前没有任何吸毒史。

延伸阅读

18岁儿深陷“丧尸烟弹” 母质问损友父挨揍
18岁儿深陷“丧尸烟弹” 母质问损友父挨揍
【早知】披着电子烟外衣的“丧尸烟弹”为何可怕?
【早知】披着电子烟外衣的“丧尸烟弹”为何可怕?

他今年已接诊24起“丧尸烟弹”成瘾病例,其中约九成为轻度滥用者,他们主要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新鲜感,并未真正上瘾。

“丧尸烟弹”在本地迅速蔓延,引起当局高度关注。(受访者提供)
“丧尸烟弹”在本地迅速蔓延,引起当局高度关注。(受访者提供)

卫生科学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当局共侦测到28起“丧尸烟弹”相关案件,较2024年的10起大幅增加。

帮助逆境青少年的公益组织Impart创办人那拉斯曼(Narasimman Tivasiha Mani)透露,机构去年仅接触过一名“丧尸烟弹”使用者,对方同时滥用冰毒;但今年年初以来,机构已处理约10起相关案例,涉及14至24岁的青年,且无一有吸毒史。求助电话多来自家长和学校。

新加坡反毒协会(Sana)Step-Up中心负责人纳希拉(Nasirah Nasir)也透露,自今年初以来,中心平均每周接到两通与“丧尸烟弹”相关的求助电话,最年轻的滥用者仅13岁。

滥用群体低龄化趋势尚无明确原因,但专家认为,贩售渠道转向社交媒体是重要推手。

温斯洛医生分析道:“电子烟卖家想尽可能扩大市场,卖得越多,接触的人群也就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