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竹脚医院的三栋建筑获推荐为国家古迹,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代部长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梁振伟在脸书贴文感谢医护人员,并贴出自己的婴儿照,透露自己也是“在KK出生”。
国家文物局星期五(9月5日)在文化遗产网站Roots.gov.sg建议,将旧竹脚医院的第1至第3座建筑列为新加坡第76座国家古迹,并指它从1924年启用至1997年迁址的73年间,孕育了超过120万名婴儿,对早期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保存古迹法令于2021年修改后,规定必须先对外公布保存建议,随后才正式列入宪报。
位于小印度翰莎路(Hampshire Road)的旧竹脚医院第1座至第3座建筑物,目前作为陆路交通管理局总部使用。陆交局于2004年迁入。
1966年,医院改名为竹脚妇幼医院,并在1997年搬迁到旧竹脚医院对面的现址。
梁振伟星期六(9月6日)在社交媒体贴文,附上包括自己婴儿照的多张旧照片,感谢医护人员和家属让竹脚医院成为国家历史的一部分。
本月17日满48岁的梁振伟说:“和许多新加坡人一样,我出生在‘KK’。对我们许多人来说,这里是新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珍贵回忆的源泉。”
竹脚医院的简称“KK”源自马来名Kandang Kerbau,意指水牛棚。
他指出,1966年,竹脚妇幼医院创下一年接生3万9835名婴儿的健力士世界纪录。这项世界纪录在10年后才被打破。
“从最初的竹脚医院到如今的竹脚妇幼医院,牵引着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也向医生与护士致以敬意——他们的奉献与关怀,至今仍守护着全岛无数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