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局一份建筑合同的报价可能涉及违规,审计署质疑其中20多项报价的真实性,金额近15万元。当局已针对相关情况报警处理。

审计署也在公用局的另一份合同中发现,杀蚊剂的货品认证证书有篡改迹象,可能制造合格假象,公用局已展开内部调查,并向有关人员采取纪律行动。

审计署星期二(9月9日)发布2024/2025财政年度审计长报告,点名四个政府部门和七个法定机构,在合同管理与采购、研究和发展资金、营运管理、收益管理等方面出现25处较明显疏失。

根据报告,审计署发现公用局的合同管理方式不理想,提交的产品分析证书(Certificates of Analysis)不符合合同要求,仍支付交货款;未充分检查库存量,以及没有另外进行独立检测,使用同一个发出分析证书的实验室。

报告指出,公用局为杀蚊剂的供应,颁发一个为期三年的合同。2023年11月至2024年9月,公用局共发出六个总值293万元的采购令。合同要求承包商为每批货准备产品分析证书。然而,尽管提交的产品分析证书未注明产品的活性成分水平,以及产品是否达标,公用局收货并支付款额。

延伸阅读

仍未按时交账目报表 Zayn Travels旅行社执照撤销
仍未按时交账目报表 Zayn Travels旅行社执照撤销
持续未按时提交账目报表 五家旅行社执照吊销
持续未按时提交账目报表 五家旅行社执照吊销

分析证书的电子版本也有更改的迹象,与承包商提供的纸本文件有差。公用局的工作人员要求承包商更新之前提交的分析证书,制造产品符合合同要求的假象。

此外,当局没有妥善监督杀蚊剂的库存量,未及时订货补充,导致当局必须选择空运,而非海运,制造30万2600元的额外开销。

审计署在检查公用局的水景工程建筑合同时,也发现25项“星级产品”中有23项的报价可能不合规范。星级产品指的是未列入合同的产品。审计署关注报价的真伪,产品是否“物有所值”。

公用局发文告说,针对这项建筑合同管理的疏漏,已报警处理。当局也检查其他相似的合同,目前已有措施管理并评估“星级产品”的报价,接下来会提升人员的培训。

至于分析证书电子版和纸本的落差,公用局说,不容许人员修改供审计的文件,要求所有人秉持诚信和专业态度。当局已对涉及这起事件的人员采取纪律行动。

当局也把监督杀蚊剂存量的过程自动化,避免疏失重现。

审计署也反映,公用局水质分析器的维修合同管理方式有欠理想,没有包括通报和数据转移系统的维修服务。公用局指出,已采取行动改进,自今年1月已经将所有水质分析器连接至当局内部系统。当局强调,海水淡化厂的水质不曾受到影响。

其他发现疏失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包括,教育部、外交部、律政部、人力部、内政科技局、国家环境局、经济发展局、海事及港务管理局、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国家研究基金会。